前两天给朋友们分享了苏轼狱中写的《狱中寄子由二首》第一首,今天给朋友分享第二首。这首诗让我们了解到,即使豁达如苏轼,在面对死亡时,依然有着深深的恐惧。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二)苏轼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苏轼在给朋友们分享第一首时,曾介绍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关进了御史台的大狱中,在狱中,他与自己的大儿子苏迈约定,给他送饭时只送蔬菜和肉,如果听到不好的消息就把二者换成鱼。后来苏迈因为粮尽,要找人想法,只得嘱托一个亲戚代为送饭,却忘了将与父亲苏轼的约定告诉他,结果亲戚给苏轼送了一条鱼,苏轼见了大惊,于是写下了这两首诗。诗的第一首是写给弟弟的,而这一首,是写给妻儿的,诗中,有对妻儿的愧疚,也有对死亡的恐惧。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柏台,即乌台,御史台。琅珰,指屋檐下系的铃铎。寒冷的月光下,御史台监狱阴冷森森,夜月低沉,风吹动屋檐上的铃铎,声音凄恻。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苏轼的内心如到处乱撞的鹿,感觉自己的命运就像将被扔进锅里煮的鸡,苏轼用形象的比喻描写出了他此时惶恐的内心。眼中犀角真吾子,犀角,诗后自注「犀角,杜琮事」。《新唐书·杜悰传》:“悰,於大议论往往有所合,然才不周用。……故时号‘秃角犀’。”琮与悰是笔误。犀牛以角为贵,脱角则仅存其名而无实用。后因以之嘲讽徒有其名而无真实才能的人。苏轼因诗文身系狱中,且生存无望,难免盼望孩子们象杜某那样才能平平,却能安享富贵。身后牛衣愧老妻。牛衣,给牛御寒的草蓑。《汉书·王章传》。汉代王章生病无被,躺在牛衣中,向妻涕泣、诀别。遂用“牛衣对泣”等谓夫妻共守贫穷,或形容寒士贫居困厄的凄凉之态。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当年苏轼在杭州任期间,大有功德于杭州人,因此杭州人民得知他入狱,为他作道场累月,苏轼得知后,得到很大的精神安慰,因此希望自己能葬在浙江。苏轼石像从这一首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凡人苏轼,看到了他对死亡的恐惧,很多年后,当他真正面对死亡时,他已不再像这次这样恐惧,而是平静地说:「吾生无恶,死必不坠。」在我们的映像中,苏轼是一个旷达的人,是一个充满人生智慧的人,但是,他的旷达,他的人生智慧,是通过他不断地对人生思考获得的,是经历人生一个又一个苦难洗礼获得的。古人曾评,李白是仙而人,而苏轼是人而仙,这个评价很在理。李白生来就是谪仙人,而苏轼,则是在苦难中,不断地对人生反复思考,最终获得人生的超越,所以,苏轼的人生,才能给我们更多的启迪。文

谢小楼每天一首古诗词: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yinhuaa.com/jyhzp/12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