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回,用了一大段文字写了栊翠庵品茶,但是,我们发现,作者大事渲染了茶具、用水等,丝毫未涉及品茶最重要的东西——茶叶。这正是作者运用形式表达己意的方法,至于茶叶这个“核心”早已被作者偷换掉了,所谓“无为有处有还无”!我们就来看看作者透过形式暗示了啥。

一是茶具。

宝钗: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瓠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

瓠瓟斝:音同护博甲。一种圆口三足的古式酒器。用于商周时期,功能主要是温酒。

瓠,葫芦的变种。果实为瓠瓜,也叫瓠子。果实长圆形,绿白色,嫩时可食。

瓟,古书上说的一种草,为葫芦科植物赤瓟的果实。

斝,(假声)古代先民用于温酒的酒器,也用作礼器,通常用青铜铸造,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则用角。

葫芦类植物果实,葫芦,正是暗指宝钗满清就是“胡虏”也。

三个隶字,这与后面的三个篆字应连起来看。

这里要提一段中国的文字发展史。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力推行“车同轨、书同文”的策略,以巩固国家权力。于是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又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文献记载,之所以叫隶书,是因其创始人程邈在监狱中所创。作者把两种书体并列提及,有以下暗示:

1.隶书,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特点是: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宝钗是隶书,黛玉是篆书,正是暗示宝钗所指的满清一支“横出”夺了李自成的天下,从“木石前盟(明)”黛玉演化而来!

2.二书并行,始于秦朝,这是借用秦朝的“焚书坑儒”暗示满清残酷的“文字狱”。

黛玉:

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杏犀”。妙玉斟了一与黛玉。

杏犀,根据文中交代,“似钵而小”。

这里的“杏犀”,应是抄写错误,实为“点犀”。

古书记载,有种犀牛名“通天犀”,有白色象线一样贯通首尾,被视作灵异之物,故称“灵犀”。犀角具有解毒功效,唐代的《食疗本草》便记载犀角主治“热毒”,书中宝钗便患有“热毒”。

点犀,还暗示作者与明朝黛玉才是“息息相通”!

这样联系有没有道理呢?我们再看。

黛玉的字体是篆书,“篆”,就是用笔撰书。《说文解字》:篆,引书也。谓引笔而箸之于竹帛。

且文中在“篆字”前有“垂珠”二字,这让我们想起开篇“绛珠还泪”之说。

二是用水。

妙玉品茶所用的是“雪水”,雪,血也。

所以,连起来就是,“以血泪著成此书,用以和身患热毒之症的满清斗争!”妙玉给宝玉自己的绿玉斗便是“斗”也。

所写,这段品茶的描写,暗藏了作者的行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yinhuaa.com/jyhfb/11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