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款儿童药出事了儿科医生告诉你,孩子
要说当妈之后最怕什么? 孩子生病, 绝对可以位列Top1。 可最近,又有一款药出事了,而且还是家家都有的常用药! 据四川日报3月17日消息,广西凌云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管理混乱、记录不真实、生产过程无法追溯,存在较大风险隐患。所生产的复方金银花颗粒需进行下架并召回。 复方金银花颗粒被广泛用于风热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家里有这个药的要注意啦! 小编整理了近年来部分上过“黑名单”的药品或成分,方便家长给宝宝选择药物时做个参考,建议收藏! 今天也是满满干货的一天额一、 退烧药类 01退烧—安乃近、安痛定、来比林 这类药容易发生粒细胞缺乏症,还可能导致自身免疫性溶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问题。年3月18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对「安乃近」?药品,包括各类剂型,进行停产停售,或修改说明书向患者提供更严格的警示。02退烧—阿司匹林、贝诺酯 12岁以下儿童使用含阿司匹林的退烧药会增加「瑞氏综合征」的风险。因此3月内宝宝禁用阿司匹林,16岁以下儿童慎用阿司匹林。03退烧—尼美舒利 肝毒性比较大,12岁以下儿童禁用。 二、 抗病毒药类 01抗病毒—利巴韦林 「利巴韦林」在国外主要用于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和出血热。重症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住院时可以选用。如果因为感冒、拉肚子、手足口病,门诊医生给孩子开这个药,你可以温和地提醒医生不想用这个药。02抗病毒—金刚烷胺 这个药无论对普通感冒还是流行性感冒基本没用,还有很多不良反应,而且治疗量和产生副作用的剂量比较接近,过量可能出现心、肺、肾、神经系统的损害。一般,药品名里含有“烷胺”的感冒药里都添加了这个成分。03抗病毒阿糖腺苷 2岁以下无有效性和安全性资料,在美国仅作为眼膏用于治疗由HSV-1和HSV-2引起的急性角膜结膜炎和复发性浅表性角膜炎。有致畸作用,高剂量可引起胃肠道和中枢神经反应。特别提醒:抗病毒口服液是中药,说它能抗病毒就跟说板蓝根能抗病毒一样。除流感外,儿童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的情况非常少,应用在儿童身上的抗病毒药绝大部分是滥用的。三、 感冒、止咳类 01感冒/止咳—复方感冒药 「复方感冒药」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混合制剂,可以是中药、西药或中西药混合。一种感冒药可以缓解很多感冒症状,比如鼻塞、流涕、咳嗽等,如果孩子仅仅有流鼻涕的症状,那么这种药物里所含有的缓解鼻塞、咳嗽的成分对孩子来说就是附加的药物,不仅无用,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毒副作用。需要特别提醒各位家长的是,很多复方感冒药中其实没有“复方”两个字,但也属于复方感冒药。如: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感冒灵颗粒、维C银翘片等。 如何识别复方感冒药?凡药品中有"氨、酚、布、敏、麻、美”这几个字的,就属于复方感冒药,如小儿氨金黄敏颗粒、复方锌布颗粒、小儿氨酚烷胺颗粒、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液、美敏伪麻溶液等。02感冒/止咳—可待因、福尔可定、右美沙芬 含有「可待因」、「福尔可定」、「右美沙芬」等成分的药,属于中枢性镇咳药,对于缓解咳嗽症状,治标不治本,而且还可能引起呼吸抑制,一般不建议儿童使用。 因为担心呼吸抑制的作用,欧洲药品管理局、美国FDA、中国药监局,均要求12岁以下儿童禁用含「可待因」的止咳药,12~18岁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儿童和青少年也不能用。 03感冒—抗组胺药 不建议以治感冒为目的给孩子使用抗组胺药,如「扑尔敏」、「苯海拉明」、「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过敏可以据情况使用)。 此外,「伤风止咳糖浆」、「复方桔梗枇杷糖浆」,2岁以下儿童禁用;「强力枇杷霜」、「克咳片」、「复方甘草片」、「美芬那敏铵糖浆」也不能给宝宝用。四、 化痰类药 包括愈创甘油醚、沐舒坦、易坦静、N-乙酰半胱氨酸等,不推荐给孩子使用。五、 网红“海淘”药物 有些家长有一种“洋药更安全”的错觉。但其实有些“海淘药”有效性证据不足,是一些无法进入主流市场的药物,但在我国却被包装成高大上的进口药从而备受信赖与追捧。另外,海淘药品说明书一般采用的是当地的文字,由于语言不同,也会导致看不懂药品的使用剂量、禁忌症、适用人群等信息,从而出现乱用药的现象。01海淘药—德国“小绿叶”止咳糖浆 止咳“小绿叶”Prospan,被不少代购商称为“纯天然成分、毫无副作用,新生儿都可以使用”,主要成分为常春藤叶提取物。不过虽然是植物提取成分,但依然有风险。 该药品的说明书注明:“如对植物成分过敏,则不宜服用”。说明书“副作用项”也表明:“该药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皮疹、荨麻疹等,也可能致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不适。” 02海淘药—美国无糖Delsym止咳药 这款网红药号称是“在美国唯一不用处方就能买到的止咳药”。主要成分是「右美沙芬」,有抑制呼吸的风险。 而且,说明书上也明确说了,4岁以下儿童不能使用。 03海淘药—NatraBio儿童感冒咳嗽糖浆 这种药物,自称为,说白了就是“大忽悠”:使用时需要加入大量的水进行稀释,从而药品浓度非常低,几乎跟喝白开水差不多。 不过,多喝热水,对感冒确实有好处。可既然如此,直接喝水不就好了?为啥非要兑上点儿药呢? 04海淘药—Burtsbees小蜜蜂紫草膏 这款紫草膏是万能的“美国版清凉油”,宣称能治疗湿疹、红臀、蚊虫叮咬、皮肤皲裂、刀伤、烫伤。 它的主要成分是:紫草叶、薰衣草精油、杏仁精油、橄榄油、可可油、蜂蜡、维生素E。 不过,美国FDA对紫草口服发出过肝毒性的警告,并要求紫草膏等产品外用时一定要注意避开破损的皮肤。 所以,大家要睁大眼睛,避免使用在破损皮肤处。对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孕妇和肝脏功能不全者,建议慎用或不用紫草膏。 05海淘药—日本无比滴 ?????????????????????????????? 这绝对也是一款火得不能再火的海淘“神药”。 无比滴,分为成人版和儿童版。 成人版中含有樟脑和薄荷醇,具有中毒的高风险。因此,不建议给2岁以内宝宝使用。 儿童版虽不含上面两种成分,但含有2%的苯海拉明(一种抗组胺药)。 美国FDA对于苯海拉明的态度是:不建议2岁以下孩子使用非处方的抗组胺药。2~12岁的孩子外用苯海拉明,建议浓度在1%,且每天不超过3~4次。 由于儿童版无比滴的苯海拉明浓度偏高,所以,建议最好不要给孩子使用。 六、 中成药类 关于中成药,很多人认为:“中药是天然无毒性的,吃中成药更有效”。可事实确是:中药并不是天然无毒性的,很多中药还被证实有肝肾和神经毒性。而且中药生产上市之前没有经过严格的临床药物试验,所以不清楚它们的药效和安全性,也没办法权衡收益和风险。可悲的是,很多孩子从一出生就可能要和中药打交道。「茵栀黄」、「七星茶」、「保婴丹」等大家都耳熟能详。此外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中成药,诸如:蒲地兰、百蕊颗粒、蓝芩口服液、鼻渊通窍颗粒、开喉剑、康复新液等,都是儿科非常常用的中成药。更危险的是中药注射液,「喜炎平」、「热毒宁」、「痰热清」等中药注射液在儿科都应用的非常广泛。 七、 “消”字号产品 “消”字号是卫生消毒产品,不是药物。这类产品上市前不需要临床药物试验,只需获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一些不法厂商就把这些消毒产品包装成药物,而且违规添加激素、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比如「神夫草」、「一干二净」、「紫草维肤膏」、「黄皮肤」....而且这些产品现在不光有皮肤外用药,现在有的还有针对鼻炎的鼻喷剂,危害尤其大。此外,每年手足口病流行的时候,就会有人兜售一种叫「手足口病病毒抗体喷剂」的产品,同样是毫无用处的骗钱产品。八、 医院自制药 虽然准字药里有很多滥批下来的药,但相比而言,医院自制药的生产许可、生产条件以及后续监管要求比准字药低很多,所以自制药的安全隐患也更大。虽然不排除自制药里有一小部分是因为需求小药厂不愿意规模化生产,但大部分院内自制药都是因为效性和安全性得不到验证的垃圾药,而且这类药都有正规的可替代药,所以没必要使用这类药,比如「肤乐霜」、「抗合剂」等。那么, 孩子病了到底用什么药? 1.发热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2.咳嗽 6岁以下不建议用药。 6岁以上如果咳嗽严重,可以使用含「右美沙芬」的止咳药。 3.腹泻 轻中度脱水,在孩子能喝水的情况下,建议使用口服「补液盐Ⅲ」;发展中国家的孩子也可以补锌,如「硫酸锌」、「碳酸锌」等。一般不需要用「抗生素」,但特定致病菌引起的细菌性肠炎则需要用。 4.呕吐 通常不需要用止吐药。满6月的孩子,病毒性胃肠炎引起的轻中度脱水并因为频繁呕吐不能口服补液,在医院外可考虑用「昂丹司琼」。 5.湿疹(特应性皮炎) 保湿剂,(如「凡士林」)+外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乳膏」、「地奈德乳膏」等)。 6.尿布疹 「氧化锌软膏」。 7.过敏性疾病 如变应性鼻炎、荨麻疹等,2岁以上可用「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 8.功能性便秘 「乳果糖」或「聚乙二醇」(国内没有儿童剂型),大便嵌塞时可临时用「开塞露」。 9.外伤 可用生理盐水冲洗,污染伤口可用稀释的「聚维酮碘」(证据弱)。 需要提醒的是,以上提到的只是儿科最常用的那些家庭用药,不等于没提到的药就是不能用的药。另外,即便是能用的药,也是有一定的使用指征的,并不是出现了前面的症状或疾病,就一定需要用后面的药。比如不是一发烧,就需要马上吃退烧药,而是孩子体温到了一定度数,且孩子有明显烦躁、哭闹等不适的表现,才需要用药。而且同一种病,病情轻重不一样,用药也会不一样,比如腹泻导致的脱水,轻中度的,呕吐不频繁的可以通过补液盐,重度脱水或频繁呕吐的,则需要静脉输液或鼻饲管补液。同一种药,对有适应症的病情是好药,对没有适应症的情况,就可能是毒药。比如对严重的细菌感染,抗生素是救命的药,但对于普通感冒,抗生素则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增加过敏、腹泻等不良反应风险。所以抗生素不要自己服用,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总的来说,如果出现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你以为这就完了嘛?想要安全用药,绝对不止是避开“黑名单”就够了,据央视网一项调查显示,80%以上的家长最容易犯以下哪5个用药误区。快来自查下,自己有没有躺枪呢!儿童用药误区 央视网一项调查显示,80%以上的家长都存在用药误区,那么给孩子吃药最容易犯哪5个错误呢? ◇误区一:把药溶于牛奶、糖水、粥汤中服用 由于牛奶、饮料、糖水等液体中含有多种物质,可能会与药物结合,影响药物的吸收,有的甚至会破坏药物的结构,从而影响药物治疗效果。比如糖中有较多的钙、铁等矿物元素,可与中药中的蛋白质起化学反应,混浊沉淀,致使疗效大打折扣。 ◇误区二:擅自调整孩子的用药剂量 很多家长在给孩子服药时,会根据自己和别人的经验,自行调整用量,临床医生指出,如果剂量不足影响药效,剂量太大会引起毒副作用,家长如果发现儿童用药效果不佳,应该及时咨询医生。 ◇误区三:为早日康复擅自给孩子联合用药 很多家长认为药吃得多病好得快,于是中药加西药,多种药一起吃。药物进入体内都要经由肝脏代谢灭活、肾脏排泄清除。由于儿童的肝肾功能还不健全,联合用药可能造成肝肾损伤甚至肝肾中毒。儿童联合用药一定要遵医嘱。 ◇误区四:症状消失后给孩子自行停药 由于药物治疗疾病需要一个过程,症状消失并不代表疾病真正痊愈,自行停药很不科学。特别是服用抗生素,自行停药不仅可能让疾病卷土重来,还会产生耐药。 ◇误区五:滥用维生素 维生素在宝宝的生长发育中不是随意服用多多益善。不少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比如婴幼儿服用维生素A,一次剂量超30万国际单位,可引起急性中毒。此外,维生素最好不要空腹服用,可能诱发尿路结石等。 内容来源:布谷孕育、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yinhuaa.com/jyhfb/9353.html
- 上一篇文章: 事业编制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直属事业单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