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我的童年十四劳动轶事
劳动轶事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花儿醒来了,鸟儿忙梳妆。小喜鹊造新房,小蜜蜂采蜜忙。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那个年代的孩子劳动观念都比较强。这首《劳动最光荣》的儿歌是孩子们小时候非常喜欢唱的歌曲之一。这首歌不仅词写得很好,而且旋律活泼流畅,在孩子们中间传唱得非常广泛。我们虽然还小,但是,在学校最怕的是被老师或同学们称为"懒鬼",在劳动中也最怕别人说某某偷懒,因为那是最让人非常丢脸和尴尬的事情。六甲火车站是个中间站,前后几个小站的铁路职工子弟都在这里读书,由于离家比较远,沿途小站的孩子都在学校寄宿,因而学校不仅有教室,还有学生宿舍和食堂。六甲这个地方蔬菜供应非常困难,仅靠三天一圩的采购完全不能满足七八十个住校生的需求,于是学校决定自己种菜来解决这个问题。从三年级开始,每个班都有一大块菜地,一年四季都生长着绿油油的蔬菜。这蔬菜里都饱含着老师和孩子们的辛勤汗水,看着这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每个孩子的心里都乐融融的。每个星期六下午都是劳动课,整个下午都在菜地里活动。这些菜地都是农民曾经耕作过的熟地,种植蔬菜没什么太大问题,但是,给我们这些小孩子来打理就有许多困难。种菜前要把菜地翻一遍,我们个头小,翻地的铁锹立起来比我们还高一个头,加上体重轻力量不足,翻地时非常吃力。我们翻地时满头大汗,腰酸背疼,两只胳膊酸溜溜的,抬都抬不起来。每当这时,班主任就会过来给我们讲故事,好让大家休息一下,这是劳动中我们最高兴的事。一般都是休息半个小时左右,然后大家高声喊两句口号再继续干。劳动时大家都能坚持下去,即使很累也都咬着牙挺着,从不偷懒,也从不服输。为了培养我们的责任心,菜地被平均地分给各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个劳动小组长。组长负责组织本小组的同学对菜地进行管理。为了保证本组的菜长得比别人的好一些,我们都能尽职尽责地对蔬菜进行护理。菜地的管理不能等到周末的劳动课才去,平时只要有空,我们都会到菜地去转一转,捉捉害虫,摘摘黄叶,施施肥料,浇浇水什么的,使我们从小就有了强烈的责任心和对工作的良好的责任感。其实,对菜地的管理最关心的还是班主任和主管生活和劳动的校长。校长要根据市场供应和季节来制定种植计划,以保证学生食堂对的蔬菜需求,而老师则是带领学生完成计划的关键。老师很辛苦,除了给我们上课,还要负责菜地的管理工作。特别是六月份,老天总是不停的下雨,菜地地势比较低,里面经常会有积水,需要及时排出,每当这时都是我们的班主任挺身而出。她有时会冒着倾盆大雨去干,全身被雨水淋得湿漉漉的。还有好几次,班主任刚从菜地里回来,衣服都来不及换,拖着滴水的身子就接着给我们上课,让我们非常的感动。收获蔬菜是我们最盼望的事,大家小心翼翼地用小刀把菜一棵棵割下来,仔细地清理掉老叶,整齐地码好再轻轻地装入箩筐。望着一筐筐装得满满的蔬菜,想到自己付出的辛勤劳动终于有了收获,心里非常高兴。班上的蔬菜收获后,一般都是卖给学生食堂,白菜也就两三分钱一斤,非常便宜。那时一个学期下来,班上都有一二十元钱的收入作为班费,这些班费一般都用来给那些家庭生活十分困难的同学购买一些学习用品。我们这些火车司机的孩子是从来不用这些班费的,因为火车司机的收入比其他铁路职工要高,我们的生活要比他们好一些,因而我们从不嫉妒,总是希望他们过得和我们一样好。孩子的心地总是善良、毫无杂念的。那个时候,一个家庭里一般都只有男人在外工作,女人在家里主持家务,照顾孩子。女人在家主持家务,多多少少都有些空余时间,于是多数人家里都种种菜养养猪,以改善改善生活,我们家也不例外。家里每年都养一头猪,把时间都打发得紧巴巴的。养猪的饲料都得自己解决,唯一的办法就是种菜。家里在房屋附近开辟了不少菜地,不同的季节里种着不同和蔬菜。我经常去打理菜地,渐渐地也学会了一些种菜的方法和技能。下午放学后妈妈要做饭,我的第一件事,经常是挑水浇菜,每隔几天还要往菜地里施肥。由于个子矮小,一担粪桶压在肩上,足有六七十斤重,挑起来都吡呲牙咧嘴的。不过没多久,也就习惯了,甚至一口气能挑上好几担都不感觉累。浇粪倒没什么,麻烦的是洗手。有时不小心手上弄上了猪粪,用香皂洗上好几遍都还是臭烘烘的,吃饭时闻到这气味都直想吐。老黄的菜叶都被摘下来洗净,剁碎煮熟后用来喂猪,好的部分留着自己吃。猪长大一些后,菜地里的菜就不够吃了,只好去打些野菜作来一些补充。打野菜都是星期天去,这是我们很愿意去做的事,因为可以在外面玩上大半天,还可以为妈妈减轻一些负担。打野菜时,邀上几个同学,每人手臂上挎一个竹篮,带上弹弓、小刀和小人书,向野外一路走去。先是来到山边,一边采野菜,一边用弹弓打鸟或者打有意确定的目标物,看到合适的树叉和竹子,就用小刀削一个备用弹弓叉或鞭子些什么的。有时遇上吹着微风的晴朗温和的好天气,干脆就在长满青草的山坡上躺下侃大山、看小人书或者睡上一会儿懒觉,度过一段惬意的时光。山边的野菜并不多,只有常见的羊尾巴草、蒲公英、辣椒菜和几种猪喜欢吃的一些树叶,摘下来往往还不够半篮。快到吃午饭的时间了,大家就一窝蜂地往不远处的稻田跑。我们来到稻田边,看看附近没有农民,就把裤脚一挽,弯下腰,顺着禾苗的行间往里走,尽量不被人发现。在稻田里有许多鸭跖草,这是猪非常爱吃的。把鸭跖草连根一起拔出来,顺手在水里洗干净,只需半个小时就可以把竹篮塞得满满的。去稻田里,女伙伴是不用下去的,由我们男伙伴们帮助她们把竹篮装满。在稻田里采野菜虽然很方便,但并不好受,因为这里的稻田里蚂蟥特别多,女伙伴们胆小,从来不敢下去。在水里走动时,水面会激起波纹,蚂蟥就循着波纹从四面八方向我们聚集过来。由于我们注意力都放在采鸭跖草方面,没有注意到这些不速之客,每当发现脚上有蚂蟥时,它们已经吸饱了我们的血而变得浑身滚圆了。这种情形我们经历多了,并不害怕。拔腿来到田基上就地坐下,用力把一条条蚂蟥从小腿上硬扯下,用小棍把蚂蟥从头到肛门往外翻过来弄死。当做完这一切,脚上已经是血红一片,还真有些恐怖。被蚂蟥叮咬后伤口会血流不止,我们就把脚洗干净,胡乱抓一把青蒿用石块捣碎,小心地敷在伤口上,十多分钟后就能把血止住。我们还在家门口种了几行美人蕉,不仅开花时很好看,而且美人蕉的地下块茎也是个好东西。那年头没什么零食吃,到了秋天把美人蕉的地下块茎挖出来,我们把这东西称作芭蕉芋。选择一些不太老的芭蕉芋洗净放在锅里煮熟,吃起来可香了。吃了芭蕉芋,也就省下了一顿饭,当时许多家庭都以这样的方式节省一些粮食。当然,那些太嫩的或太老的芭蕉芋就只能用来喂猪了。我们那时的生活用煤,主要是火车头卸下的煤渣里没烧尽的煤核,每次生火时都需要一些木柴。木柴一般情况下都是向农民买,那时烧火的木柴很便宜,也就是五六角钱一百斤。当农忙季节时农民没时间去砍柴,就经常没有木柴卖,这就要自己上山砍柴以解决燃眉之急了。另外,每年家里都要种一些丝瓜豆角之类的蔬菜,种这类菜需要插杄搭架子,这样上山砍竹杄或砍柴就成了每年都要做的事。父亲负责麻尾机务段和六甲折返段两个方面的工作,不过主要工作还是在麻尾,很少在六甲呆,所以平时很少回家。由于长期不能照顾家庭,父亲感到很内疚也很无奈,所以父亲每次在六甲的短暂工作期间里,只要有空,就尽量多做一些家务事,以减轻妈妈的辛劳,其中上山砍柴和找竹杄是必定要去做的事。父亲平时不能和我在一起,上山砍柴时都带着我,好让我学会劳动,也好到野外去玩一玩,我当然也十分高兴。砍柴时我紧跟在父亲身后,整理砍下来的木柴,然后再去找一些韧性很强的藤蔓来以便捆绑。父亲把砍好的木柴用藤蔓捆成两大捆,穿上一根胳膊粗的小树当扁担,再给我捆上一小捆约有二十来斤重的,就可以回家了。从山上到家约有几里地,还要爬过两个小山坳。山路很难走,父亲是农民出生,挑着百来斤重的担子在高低不平的石板路上跳上跳下,忽悠忽悠地一路小跑,显得很轻松。我扛着那一小捆木柴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一小捆木柴虽然不是很重,但却把我稚嫩的肩膀压得生疼,只能咬着牙颤颤巍巍地在石板路坚持走着,不一会儿就被父亲落下了一大截。要命的是我不会换肩,一边肩膀累了疼了,只能放下来换肩,耽误了很多时间。这还不算,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滚落下来,流到了眼睛里,把眼睛腌得生疼,只好不停地用袖子来擦汗。我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连平时最喜欢听的知了叫声都感到特别烦人了。父亲时不时回头看看,当我离他较远时,就放下担子,返回来帮我扛一段路程。父亲边走边对我说,不会劳动的人将来什么也学不会,从小吃苦,长大才会有出息。这时我明白了,父亲让我劳动,是为了使我得到锻炼。上山砍柴虽然很累,但确实使我认识了许多事物。首先,站在高高的山上,可以看得很远,有种一览众山低的感觉,这就是我喜欢看山、游山、玩山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在山上认识了许多动植物。特别是父亲教我认识了不少药材,比如钩藤、金银花、十大功劳、淮山、葛根、土茯苓等,我还知道淮山、葛根、土茯苓不但是药材,而且烧熟后是可以用来充饥的。从那以后,我在野外即使不带吃的也不会被饿着,因为我学掌握了一些生存手段并积累了不少经验。由于国家物资紧张,铁路各单位都在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作为火车司机,节约的内容很多,包括节约用煤、用水、用油,杜绝能源的跑冒滴漏等。学校也结合这个运动,动员我们为增产节约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不知道怎样去做一些具体的事情,感到很为难,向老师汇报时基本上没有什么可说的。后来我们在拾煤核和玩耍时发现地上有一些零星的油棉纱,是过去司机们擦车时无意丢失的。我们想,把这些油棉纱集中起来,交还给司机们,不也就可以重复利用了吗?于是从那时起,放学以后不再去滚铁环打陀螺,而是到检车地沟、工厂车间、装载煤台甚至到火车站等地方去拾油棉纱。我们一边玩眼睛一边滴溜乱转,看见地上的棉纱就抢着捡,哪怕是一丁点儿废旧棉纱都不会放过。一群孩子出去总会有一些收获,有时运气好,一次就能捡到一两公斤。拾到的油棉纱,谁也不给,统统带回家,交给各自的父亲。油腻腻的旧棉纱不能直接用来擦车,要用火碱浸泡后在高压蒸汽里清洗干净。原来零零散散的油棉纱,经过清洗后交结在一起,就可以使用了。那时每台车每月擦车用的棉纱是定量的,有了旧棉纱作为替代,就可以少去料库领取新棉纱,这节约出来的账自然也记到了父亲们的记录里并按月公布出来。我们经常去看榜,比比看谁的父亲节约得多,我们也养成了节约的好习惯。父亲那时已经在搞行政工作,除了有司机生病或者探亲而缺员时偶尔顶班跑一跑外,一般是不上车了。父亲不再开车也就用不上棉纱了,我就把收集到的棉纱平均分给小伙伴们,所以我和他们的关系非常好。增产节约运动开展一段时间后,司机们不乱扔棉纱,我们也就没有棉纱可拾了。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yinhuaa.com/jyhfz/1120.html
- 上一篇文章: 大型融媒直播为了美好生活今天走入渠首
- 下一篇文章: 宝庆快报搭载天宫二号航天飞行33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