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16日,备受争议的特展“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如期开展。

图片来源:微博

凤凰李淼

早在开展之前,台北故宫博物院向日本出借颜真卿《祭侄文稿》这一消息便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好奇和争议。

众所周知,《祭侄文稿》是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真迹,被公认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祭侄文稿》,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次赴日展出,大家主要的担忧在于,距今一千二百多年的“十分脆弱”的《祭侄文稿》会因为湿度、温度的变化、以及光线、粉尘、霉变等诸多因素受到不可逆的伤害。

其实,在世界各国,藏品外借展出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年泰特美术馆(TATE)就曾向共个展览借出了件藏品,但复杂的社会背景让网友们对此次出借《祭侄文稿》的行为产生了种种质疑。

喧嚣之后,也许我们更应该借此契机,反求诸己:应该如何平衡保护文物与合理利用二者之间的矛盾,让文物“容颜常驻”又得到“永续发展”。

为什么要外借文物进行展览?

“借展”是指出于展览或展示目的而产生将藏品临时托付的行为。

首先,由于文物自身的独特性,使其无法依靠大量复制品来完成主要的欣赏过程,而其稀缺性和收藏地域的局限性,为人们欣赏文物构成了一定的障碍。这就使得文物具有唯一性和稀缺性的特点。

其次,外借文物对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来说是一种资源的整合,也是馆际之间资源互补的重要举措。这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展览的更新频率并完善了展品的结构。

据了解,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也向北京故宫博物院、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海内外15家重要收藏机构商借了大量藏品,旨在向公众呈现一个“完整”的董其昌。

最后,对于广大公众来说,外借藏品进行展览可以让更多人近距离观赏文物原件,发挥出其特殊的教育作用和社会价值。

年末故宫养心殿在为期五年的研究性保护工程下全面封闭,而殿中的文物得以有机会“走出深宫”,相继在首都博物馆、香港文化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进行巡展,远在香港和南京的观众也可以一睹故宫文物的“真容”。

养心殿文物在南京博物院展出

文物出境展出面临怎样的风险?

据不完全统计,—年,中国文物出境展览累计件(套)。

但是,文物出境交流展览的繁荣发展也加大了藏品遭受损害的可能,对文物的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1、风险首先来自于环境的变化

对于文物来说,其材质具有特殊性,温度、湿度、紫外线等外在因素都会对文物造成影响,在展出期间对这些因素控制不得当会对文物本身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坏。

年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开展的“中国:镜花水月”展览。元代壁画巨制《药师佛会图》、龙门石窟浮雕《北魏孝文帝礼佛图》、响堂山石窟佛、天龙山石窟菩萨头像以及一座被公认为北朝造像碑艺术之最的李道赞率邑义五百人造像碑,均以“裸展”的形式展出在了展厅,但展厅的湿度、温度等都无法得到实时的监控和保证,壁画、沦为了展示时装的背景墙。

与此同时,在2月16号举行的媒体发布会上,包括王家卫、邓文迪在内的众多到场名人纷纷在壁画前合影。

而闪光灯的频繁照射也对文物特别是壁画的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2、风险高发于文物的运输和中转环节

出借展出的文物几经辗转,甚至漂洋过海,这就导致风险高发于借展文物的运输和中转环节。

十多年前,徐悲鸿艺术馆有一批徐悲鸿的作品运到台湾展览,展览结束后回运时,运输服务商采用低价的普货方式运送画作,所以航空公司没有按照运输贵重艺术品的方式来操作。

这批画作从台湾飞到香港中转时,被放在了露天场地。在这期间,突然下起了暴雨,致使箱子里的画作被水浸湿,损失惨重。

3、展厅安保不到位威胁展品安全

年正逢春节,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承办的“兵马俑:秦始皇帝的永恒守卫”,在美国费城富兰克林科学博物馆展出期间,由于馆方的安保措施出现严重漏洞,展厅中一个秦俑的手指被美国一名24岁的青年折断并藏在衣兜里偷走。

然而,直到几周后的年1月8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才发现展品受损。虽然美国当地法院已经逮捕涉事男子并予以处罚,但是文物受损是事实,后续的修复难度也比较大。

4、借展方的失信也关乎出境文物的安全

年,中国收藏家丁如霞所藏的“西泠八家印存”在日本展出后,竟被告知丢失,并且事后日方直言只赔偿万日元(约12万人民币)。

“西泠八家印存”是由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篆刻家丁仁于年拓制而成,是西泠印社的传世珍品。

“西泠八家印存”在日本展出丢失,至今悬而未决,不仅让西泠印社失去了宝贵的印存,甚至严重影响了两国的文化交流。

该如何保护出境展览的文物?

文物出境展览面临着如此之多的风险,那我们应该如何对出境展出的文物进行保护呢?

1、统一借展条件、借展程序及管理操作规范

对博物馆等艺术机构来说,统一借展条件、借展程序及管理操作规范的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大型的国际展览亦是如此。

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发布的《机构借用与交换艺术品管理的一般原则》(GeneralPrinciplesoftheAdministrationofLoansandExchangeofWorksofArtBetweenInstitutions),是被广泛接受与应用的针对艺术品借展制定的国际性规范。

此外,与艺术品借展相关的指导性文件还包括国际博物馆委员会规范(CodeoftheInternationalCouncilofMuseums)、英国博物馆协会规范(MuseumsAssociationsCode)、美国博物馆联盟藏品管理规范(CollectionManagementPolicyofAmericanAllianceofMuseums)等。

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一些博物馆自身管理资源比较丰富,以及相关的配套产业,如艺术品保险、运输、修复等发展较为完善,这些在艺术品借展方面已形成一套被广泛接受与应用的艺术品借展程序。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博物馆能够明确自身借展的条件,确保操作的规范,减小可能的风险;其次,博物馆的借展政策和条款还可以在发生纠纷时,为确定双方责任范围提供依据。这也为各博物馆在外借展品展出方面提供了相互学习和借鉴的重要参考资料。

2、对特殊文物禁止出境、限制展期

在我国,年国家文物局就发布了《文物出国(境)展览管理规定》。

规定下列文物被禁止出国展览:

1、历代出土古尸;

2、宗教场所的主尊造像;

3、质地为象牙、犀角的文物;

4、元以前书画、丝作品;

5、宋、元有代表性的孤品瓷器。

国家文物局又先后在年、年和年三次印发目录,禁止总计件(组)文物出境展出。其中包括我们熟知的后母戊鼎(旧称司母戊鼎)、大克鼎、曾侯乙编钟、《清明上河图》卷等。

与我国举措相同的是,国外政府也曾发布禁止文物出境的名录,比如法国曾规定《蒙娜丽莎》等一批珍贵文化遗产禁止出境展览;美国的《独立宣言》原稿从不外借展出;作为日本万世一系的象征的八咫镜、草薙剑和八坂琼曲玉从不公诸于世。

八咫镜、草薙剑、八坂琼曲玉

除禁止文物出国(境)外,另据台湾《联合报》报道,此次出借的《祭侄文稿》和怀素《自叙帖》都经“文资法”核定为“国宝”,等级比核定为“重要古物”的翠玉白菜还高。

考虑到书画的脆弱性,台北故宫自年起陆续精选出70件名作列为限展品,规定每次仅能展出42天,展后须休息三年以上,其中就包括上述两件文物。

此次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院的“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展自年1月16日开展至2月24日结束,为期39天的展期是符合台北故宫对于“国宝”限制展期规定的。

3、妥善保管出借展出的文物

荷兰莱顿国家人类学博物馆在其外借藏品要求中即规定:借展人应保证展品的安全并负责护理。

所谓妥善保管,其实是一个抽象名词,在实际工作中却包含着诸多具体问题,亟待讨论。

第一,文物在外借展出时要严格遵守展品的保管和保护原则,完善实时环境监测和报警系统,借出方和借入方都要实时监控环境情况。

年,在德国与国家博物馆合作的“启蒙的艺术”展览中,德方在国博的展厅内安装了能在德国监控温度和湿度的监控设备,以及时掌握展品在展厅中的环境变化情况。

文物能够完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在展出时更易受到外界湿度、温度、光线、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

当大量观众的进入展厅参观,会对湿度、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等产生较大的改变,展出时使用的光线等都会对文物产生较大影响。

壁画、雕塑、书画和漆木器等这类对于周围环境极为敏感的文物需要给予其所需的环境条件,而不是直接暴露在空气中。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许多古代壁画都已经采取无光线全黑条件保护,同时限制游客人数,并在壁画下方人们能接触到的高度设置玻璃保护。

敦煌莫高窟洞窟内每平方米限容纳2人,须对游客以25人为一个单位进行编组,窟内相对湿度在62%以下,二氧化碳不得高于ppm,确定莫高窟的最佳游客承载量为每日人次。

而保存于广胜寺西壁壁画的纳尔逊艺术博物馆“中国佛寺”展厅内,也常年采用人工暗光,该馆还在年对壁画作了大规模重新维护。

大都会博物馆“壁画沦为背景板”事件官方虽出面回复,但并未完全打消民众的疑虑,一是其展出方式确实存在风险,二是没有出具一份让人信服的数据检查报告,很难服众。

因此展品外借展出最为稳妥的方式是放置于适合该展品保护条件的密闭展柜内,并安装监测系统能让借入、借出双方都能直观及时地掌握展品状态信息。

第二,在文物运输过程中,所有展品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专业人士的看管和保护。

相关的博物馆应委托专门负责文物艺术品运输的公司承担运输工作,并在运输过程中委派专业人士全程跟进运输流程,严格遵守借出方对借出展品的保管条例。

文物运输过程中受损事故的共同特点,无疑是运输过程中的非专业性操作导致文物受损。徐悲鸿艺术馆展品被浸湿、受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采用了低价普货的运输方式,但航空公司同时也提供贵重艺术品的运输服务,运输服务的选择权在于借展方,借展方在事件中承担着主要责任。

因此,借展方应该重视起文物的运输环节,以专业的操作进行外借展品的运输和周转,不能因小失大。

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andAlbertMuseum)不仅对于借展(或出境展)在展览的申请程序、审批程序上非常谨慎外,他们还要求文物的包装必须采用已通过专门测试的材料,文物所有处理过程必须在展览的随行人员监督下进行。如果展品到达之后不是立即布展,展品需保持完好的包装,安放于安全、环境严密控制的储存空间,文物在随行人员到达之前不准开封。

第三,如何保护展品的安全,其实是全世界博物馆共同面临的难题。

中国的文物每到国外的展出都是盛况空前,中国文化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和喜爱,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我们只看到外国观众对展品的热情,而忽略了对展品的安全与保卫工作,就极有可能造成安全隐患。

荷兰国家美术馆不仅对于借入方的义务作出了了明确的规定,对于展览场地的环境要求也非常严格,这是展览能否举办的首要条件。

同时,为了降低风险,他们要求雕塑这类藏品,必须在密闭、防震和防尘的展柜中展出,如果不在展柜内展出,必须要放置于观众无法触碰的地方,并设置防震基座。

第四,借入方能否妥善保管并安全展出藏品应被借出方纳入文物外借的考量之中。

为此,可以设立博物馆的信用评级系统以作参考,并在文物借出前签订承担责任协议。

此次《祭侄文稿》出借日本引发“众怒”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民众对于借入方的不信任。

网络上曾列举出向日本借展造成文物失窃、文物受损的“十宗罪”,其中包括年蒙娜丽莎险被喷漆、年兵马俑被游人推到、年“西泠八家印存”丢失、年灵隐铜殿佛像被盗等事件,民众对文物外借到日本是否能够安然无恙表示担忧。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借出方外借展品的初心是为了促进文化的交流和沟通,而不是将小心保存的藏品推入火坑。

因此,借出方有必要在文物外展前考察借入方在文物保管方面的能力和信用,所有的文物外借要在能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双方在此之前还要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责任承担及赔偿协议,为外借文物的安全进行“双保险”。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留下了数量庞大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

保护文物与合理利用其实并不矛盾,关键在于找到二者的平衡点,让文物“容颜常驻”又得到“永续发展”!

作者:丁晗雪,孟翔翯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云梦泽#大侦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yinhuaa.com/jyhjz/10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