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徐闻县地处雷州半岛之南端,是祖国大陆最南面的一个县。它北接雷州市,东西南三面临海面洋,犹如一只探波锁海的巨爪,横伸入海,据琼州海峡之中枢,如扼海峡之咽喉。它背负半岛,与琼岛一水之隔,自古以来为兵家不可小觑之地,也为南下琼岛,北上大陆,东航南海,西通东南亚的交通要冲。

徐闻县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境内没有江河水道,但其海岸线曲折绵长达72公里,其中沙岸长公里,岩岸长76公里,给人以舟楫之利。古人取

“其地迫海,涛声震荡,曰是安得其徐徐而闻”而得县名。

徐闻县因三面环海,海岸线曲折绵长,自古以来,港口、岛屿众多,滩涂宽阔,资源丰富,素有渔盐之利,并具有发展海水养殖业及水运业的优势。

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年),朝廷设立左右侯官于徐闻港(今二桥村)。汉王朝派员在此收购、贮存货物,同各地商人交易。从此,徐闻港成为全国南方对外贸易的始发港之一,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曾相当繁盛,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口岸,曾繁荣一时。随后的沓磊港、博涨港、锦囊港也曾兴盛一时。因此唐《元和郡志》载曰:

“欲拔贫,诣徐闻”之谚。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徐闻的古港口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着自己的兴衰史。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繁盛局面没有得到发展。

康熙二十四年(年),海安等10个港口设立贸易口岸。是年,粤海关及属下的梅录总口、海安总口(负责稽查雷州及钦廉沿海各口岸)先后成立(广东共成立5个部口)。五十四年,清政府重申“海禁”,海安口岸随之关闭。

清代后期,据宣统三年(年)《徐闻县志》载,当时被列为港口的有48处之多,这些港口中,历史较久且较大的有讨网港、沓磊港、博涨港、华丰港、新地港等。

民国期间,由于徐闻匪乱虎害,经济一度萧条,有些古港口日趋衰落,个别的甚至由大变小直至淤废。

建国以后,随着国家扩大对外开放,随着经济和交通运输业的恢复和发展,一些港口宝刀未老,焕发了青春;另有一些小港口在开辟中崛起,由小变大;当然,由于地理条件及修路堵海等原因,也有个别港口在走向冷落。

年据徐闻县地名委员会普查统计,全县有港湾6处,主要港口有47处,下面来具体说一说徐闻的各个港口。

讨网港(徐闻港)海上丝路始发港,从兴衰走向世界最大

又名徐闻港、华丰港、麻丰港,在徐闻县西南部。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年),伏波将军路博德等率师平南越置合浦郡徐闻县后,此港逐渐成为当时的大港要港。

“汉置左右侯官在此囤积货物,备其所求与交易有利……”

朝廷在此地开辟对外贸易海运交通线,派驻官员,征集船只,招募船工,囤积货物,“与西方的罗马帝国及东南亚、南亚诸国通商贸易”,讨网港成为“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

据《湛江水运志》记载,汉朝官方进行海外贸易,从讨网港启航所走的航线是:沿着北部湾西岸和越南沿岸航行,绕过越南的最南部,沿着暹逻湾沿岸,顺着马来半岛海岸南下,进入马六甲海峡,船行5个月,到达都元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巴赛河附近);沿马来半岛西海岸北上,4个月后到达邑卢设国(今缅甸南部萨尔温江入海口附近);沿缅甸西海岸向西北方向航行20余日,达谌离国(都城在今缅甸蒲甘城附近);步行10余日有甘夫都卢国(今缅甸太公城附近);再沿印度东岸向西南航行,两个月后到黄支国(今印度南部);又航行8个月到达皮宗(今马来半岛南端的甘蔗岛);再由黄支国朝南航行,最后到达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而罗马的商船则由红海进入印度洋,沿阿拉伯湾至印度南部,与中国进行贸易。

那时候,朝廷常派出黄门译长,携运黄金、丝绸及两广、雷州的葛布等特产,到海外换回珠现、琉璃壁、犀角、象牙等奇石异物。当时的讨网港和徐闻县城常是商贾云集,货运如流。港口的繁荣,商业的兴旺,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使徐闻成为一个富庶繁华、令人向往之地。

讨网港因靠近讨网村而得名。据嘉庆版的《雷州府志》载:

徐闻县城“汉元鼎置海滨讨网村”。

清《徐闻县志》载述:

“讨网村——县西南村前有海屿三墩……”

据省、市、县有关部门派员多次考证,勘明讨网村汉代徐闻县治遗址位于今徐闻县西南五里乡的二桥村、南湾村一带,那里前临海,离岸不远处有三个小岛,称“头墩”、“二墩”、“三墩”,合亦称“三墩”,与古志的记载相吻合。

讨网港现改名为港头港,位于县治遗址西侧。港东岸是南湾村、仕尾村,西岸是芒海村、港头村,港因傍着港头村而易名。解放前夕,内港较宽,“港尾”深人陆地,朝北伸展,接旧下田村,长约公里左右;附近有地名白鹤坑,坑水从“港尾”流下,沿港流入海。

旧《徐闻县志》云:

“白鹤山水在县西南二十里自西北桥上发源出讨网港入海”。

说的正是这支水流。港南向海,东南侧是“三墩”。五十年代堵海养鱼,在丙港修堤一条,堤东接砂哥坪,西连港头村,堤面为大路。堤以北的部分港汊,现被辟为农田。

2年五里乡在“港门”稍内地方修筑起围堤,圈滩开辟盐田。现“港门”宽约左右米,水较深;内港地段大多宽米左右,路堤以南的内港地段,涨潮时水深可达4米多。港底为平坦泥沙,避风条件好,能停泊大量船只。由泥沙淤塞,今日此港虽已非昔日风貌,但台风将临时,还常有50吨以下船只进入内港停泊,多时达数十只。

此港东面的南湾村仕尾村东侧另有一古港口——三墩港,原水较深。虽经历代变迁,沙泥沉淤,但现港尚长多米,宽约米。双港并列于古县治址两侧,东一西,港门相连,给此地以舟楫之利。倘若货、渔旺季过于繁忙时,三墩港可供补充使用。正因为如此,也有人把三墩港称为讨网港;又有人干脆把港头港和三墩港合称为讨网港。

年10月0日,湛江港徐闻港区南山作业区客货滚装码头举行工程开工动员会,标志着徐闻港进入施工阶段。年月中旬起,徐闻港项目复工复产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截至6月,徐闻港项目工程完工。

年9月26日投入使用。当年10月,徐闻港开通运营该码头设计年吞吐能力为车辆20万辆次、旅客万人次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客滚轮渡码头。其中建设有16个吨级普通客货滚装泊位;建设有16个吨级普通客货滚装泊位和1个吨级危险品专用滚装泊位配套建设防波堤、航道、危险品检测站、综合交通枢纽、车辆待渡场、恶劣天气停车场及综合服务区等配套设施。

沓磊港“波光椰影”中西航海必经之地、水陆交通纽带

又名踏磊港、杏磊港。位于徐闻县城之南,东距海安2公里,东经°12′,北纬20°16′,因倚沓磊村而得名,现沓磊村迁出原村之西改名杏磊村,港口也改今名,属于海安镇。

沓磊港约在汉代已形成港口,但因当时有讨网港,所以沓磊港一直处于次要地位。唐宋以后,沓磊港逐渐繁荣。官方曾在沓磊设驿站(已废),是当时中西航海必经之地,也是大陆通联海南岛的水陆交通纽带。宋绍圣四年夏,苏轼自惠州再谪海南时,就是在沓磊渡海赴琼南的。

又因为沓磊港据琼州海峡之中枢,为海运近津,水陆交通要冲,如扼琼州海峡之咽喉,所以此地在军事上有重要地位。

据《湛江水运志》记载:

“汉遣使自徐闻南入海,得大州(今海南岛),略为珠崖、儋耳二郡;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军至合浦,沿海而进,遂迫禁豁,平定交趾”,

无不取道于此。

“南宋抵抗蒙古,退兵硇州,是以雷州及沓磊为海陆要防。元军亦屯兵沓磊,阻绝海陆,以断宋军的援兵和粮食,使宋军陷于孤立,以至颠簸重洋,覆灭于崖山,成为蒙古灭宋最后决定性的战役之地。”

明初,由于海安建立守御千户所城,傍着的海安港日渐繁荣兴旺起来,沓磊港遂并入海安港,原沓磊港址逐渐变成了小渔港。

虽岁月如流,但现沓磊港址犹存。由于泥沙长期淤积,港已日渐变浅,水深仅0.5至1.7米,但港还长余米,东西宽米,面积0.1平方公里。港底为平坦泥沙。东北面有一条小溪流入港内。港的水道狭长,涨潮时20吨位以下船只可进出。

因港的东面有鹰墩岭遮挡,西和北面有较高的陆地为屏障,此港能供船只避8至9级风。进出该港的多为渔船。港湾中有一个小岛,名“黄牛望月墩”。岸边沙地上有上千株椰子。此地波光、岛色、岭影、椰荫相映媲美,风光秀丽,常有游人流连忘归。此地被当为新景点,给起雅号“波光椰影”,记入《徐闻县志》。

海安港“津门海韵”营运半个世纪县最大商务港口、省七大港口之一

位于雷州半岛南端,是国道G的终点,距徐闻县城10公里,东经°12′至°14′,北纬20°16′。此港背负半岛,对峙琼州,据琼州海峡中段,凭险临深,如扼海峡之咽喉,为大陆连接海南之交通枢纽、海运近津,且在军事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正因为如此,苏东坡称

“四州之人以徐闻为咽喉”;

张之洞谓海安为雷郡门户;民国期间的国民党少将军官祝夏年撰文云:

“海安之形势,与日本之下关,意大利之勒佐相仿佛,而冲要则过之。”

海安港前身为博涨港(因沓磊港曾并入海安港,也有人据此说海安港前身为沓磊港),约形成于宋代,与当时西去2公里处的沓磊港并存。明洪武二十七年(年),因海寇骚扰,朝廷派安乐侯吴杰等到徐闻督工建城驻兵,在博涨村建立守御“海安千户所”城(在新安村另建锦囊所城),以驻兵防御海寇。取“海疆安宁”之意,所城取名海安,博涨港也随之改名海安港,并成为当时我国南方的重要口岸。

明清两代,海安所城常年驻兵。因西寇剽掠,明天顺六年(年),徐闻县治所曾搬迁海安,历9年之久。明嘉靖年间,改设海安大营,统石城、海康、乐民、锦囊等五所及徐闻兵员。

清康熙元年(年),海安营驻水师副将,统官兵达2名,战船“援巢高雷廉三府”。军事上海安成为海防要塞,对港口和经济的繁荣,起了促进作用。康照二十四年(年),粤海关在海安港设立贸易总日岸,名目雷廉总口为当时“广东省的七大港口之一”,下辖雷州、钦州、乐民、赤坎、博赊、东西乡等口岸和锦囊、白沙、山口等小口岸。

清末的海安港埠区,设有糖行、银钱行、秤馆、杉木场等。不少商贾在这里进行交易,不少船只在这里停泊,补充淡水,装载货物。徐闻县盛产蔗糖、海盐等。每逢糖盐旺季,大小商贾纷至沓来,港口运输繁忙。

国民国期间,海安虽不再作为海防要塞,但民国初年,海安港粗有客轮、货轮通达香港、澳门等地,有商船往返于海南、北海、防城、广州及越南的西贡、海防等地。后因徐闻匪患延绵,人口逃亡,农绝耕、道绝旅、商绝于市,海安港日渐衰落、萧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海安港的建设,多次投资疏深和扩建。年起,开始重新规划建设海安港,是港航公司的下属单位。年设有港务站,属股级建制,有滚船10艘,12个码头泊位可停靠10多艘船作业。年,省把海安港正式定为对外贸易装卸定点港口。

年,港务站改为港务所。6年8月升格为港务管理局,属科级单位;下设苞西、新地、外罗港务组。9年止,在国家交通部及省有关单位等拨款、贷款支持下,先后一共投资万元扩建码头、新建保船厅楼房与办公大楼。0年9月候船厅楼房及办公大楼竣工10月1日使用。

2年,省有关单位拨款及自筹资金共05万元,新建防波提一条,港长约米,宽米,东有排尾角、红坎角作为屏障、西南有三塘角环抱、港区有防波堤两条,能遮挡风浪。靠岸有客运码头1座,两个泊位,货运,车渡码头1座,8个泊位,一共10个泊位,其中能靠吨级船舶的有4个泊位。距港口2海里的海中,1万吨轮船可过往或停泊。码头上有堆场7座,仓库4座,客运站一座,此外还有军用码头二座。该年止,全局有干部职王人。

自海南岛升格为省后,随着经济的腾飞,海安港日益繁荣。码头上面,车流穿梭,旅人熙攘。港内各种轮舟频繁往返,终日笛声不断,轮帆如林。1年,港口旅客出口量人次,进口量1720人次;货物吞吐量吨;汽车出口辆次,进口辆次;全年利润元。

此港甚有南海特色及要津韵味,风光独好。旅客在来去匆匆中,可领略海景港貌。此地被当为徐闻县新景点,得雅号“津门海韵”,记入《徐闻县志》。

5年7月4日,省人民政府批准海安港为对越南小额贸易试点口岸。这是粤西第一个对越小额贸易试点口岸。

年1月1日,海安新港正式开港营运,成为当时我省县级最大港口、徐闻县最大的商港。海安新港作为湛江港口群的重要部分,填补了琼州海峡北部海岸港区吨级船舶货柜装卸及危险品专用码头的空白。

年11月12日,海安港与海安新港正式签署合作联营协议,两港在旅客港口服务、客运代理、港口客滚作业、船舶代理、危货车辆等业务上进行合作联营。此举标志着海安港口企业迈出资源整合的第一步。

年9月1日起,琼州海峡客滚运输实行班轮化运营全面实现“定码头、定班期、定船舶采用统一信息系统联网售票。”

年9月26日,徐闻港建成重新营业,经营近半个世纪的海安港停止营业。

徐闻北港亚洲最大的火车轮渡、国内首条跨海铁路

位于南山镇(原五里乡)南山村。是全亚洲最大的火车轮渡枢纽工程,也是我国第一条跨海铁路——粤海铁路通道的火车轮渡工程。它由南北港码头和粤海铁一号、二号渡轮组成,工程汇集了国内外港口码头和造船领域的多项高科技技术。有的领先于国际水平。

琼州海峡铁路轮渡,北起徐闻县南山镇南山村,经琼州海峡,南至海口市新海港,全长24公里,规划输送能力货运万吨,客车8对。渡轮采用新造载运火车、汽车、散客的混装船型,可同时载运货车40节(或客车18节),汽车50辆,旅客名。该火车渡轮年1月8日开通,结束了海南与大陆不通铁路的历史。

锦囊港天造门户舟航行港

位于徐闻县锦和镇东门下村东面,东经°25′,北纬20°4′。明洪武二十七年(年),为防御海寇,朝廷派安乐侯吴杰及都督马鉴,招募民工,在岸边的新安村建立守御千户所城。

传说建城时找不到石头,有一仙翁在梦中给吴杰送来一锦囊,内装字条,指点那里有石。为感怀仙翁送予的锦囊,所城建成后,遂取名“锦囊所城”,傍着的港口也因城得名。当时的所城开四门:东门、西门、南门、北门。港湾正好位于东门之下前方,故当地人也称此港为东门下港或东门下埠。

锦囊所城建成,此地渐成为海防要塞,明清两代,常年驻兵,兵员多时曾达多人。锦囊港因所城而繁荣。清《徐闻县志》云:

“锦囊海安,天造门户,舟航行涉,此其要津。”

清康熙二十四年(年),粤海关曾在锦囊设小口岸。当时商船、渔船、兵船常出入港湾,或上下货物,或巡哨游弋,繁忙热闹。

明末清初的岭南诗家屈大均曾到过锦囊,写下诗句:

“天脚遥遥起半虹,涛声倏吼锦囊东;天教铁飓吹郎转,愿得朝朝见破蓬。”

不过他诗中所反映的是另一种情景。

民国以后,所城渐废,锦囊港也因之日渐冷落。现港长米,宽米,水深达10米,面积0.88平方公里,是锦和(锦囊)联结新察岛的主要渡口。

在东门下港西北面,即原所城的北门前面,有一港口名北港,亦称北门港、放港。长约10多公里,“港门”宽约米。解放前80吨船可入“港门”。涨潮时内港还可入数十吨的大帆船。此港与东门下港都傍倚着过去的所城,但此港水比东门下港浅,一直比不上东门下港热闹。船只装卸货物,一般在东门下港停靠。北港只作为避风港用。北港避风条件比东门下港好,台风将临时,船只大多入北港避风。现在还是如此。

大井港天然避风港

又名丰隆港,时为徐闻县主要港口之一。因此港“港门”接石马港(流沙港)水域,有人从大范围着眼,称它为石马港内港。

此港位于西连镇大井村、丰隆村北面,形胜天成,港湾象河汊般凹进陆地,弯而长,水域连接迈陈港,中间有龙腋湾、那朗湾等海湾海坪。港水较深。

民国时期称外罗埠,为县内一般渔埠。解放后有关部门曾投资万元建设该港码头。该港“港门”朝东,长4米,宽至米,水深6至22米,是极好的避风良港。

现该港南岸建有防波堤和渔业、商业码头,吨位船只可停靠。北岸也建有码头。港内有渡船往返于两岸。常年从事渔业的机船多艘,多马力,多吨位。

外罗港是徐闻县最大的渔港。鱼产品非常丰富,主要产品有大黄鱼、鲳鱼、群翅、虾等。捕鱼旺季,港湾中常是渔船云集,轮帆如林。渔贩们纷至沓来,进行交易。

港湾中水绕波环,岛色秀美,风光如画,又是旅游的好去处。徐闻县的修志人员把外罗港当为新景点,起雅号“曲波拥翠”,编入《徐闻县志》。

外罗港是连接外罗至新寮岛的重要港口,原来渡轮可载货车。后来,和安与新寮岛建设有拦海堤坝连接道路后,外罗港渡轮改为小型,只载行人、摩托车等。

新地港县内古老的港口

位于迈陈镇新地村东南面,东经°00′,北纬20°16—20°18′,“港门”朝南,东面为华丰港,西傍北海村,“港门”西岸有徐闻盐场新地工区,原港长约米。

60年代堵港造田后港沟变短。现港长1多米,水深1.6至2米,“港门”宽米,底为平坦泥沙。此港历史悠久。据传,港北岸的新地村址原为海水淹盖,后由于“地壳变迁,火山爆发”,海水下退,陆地上升,才有如今村址,并随之出现了村址南面的港湾。

因村址为新崛起之陆地,搬迁来居住的村民遂给其起名新地村,南面的港湾也因村得名新地港。现该港建有码头,吨位船只可进入停靠。进出该港的货物主要有海盐、木料、鲜鱼等。

苞西港历史久港

苞西港其实不傍靠苞西村,离角尾乡苞西村约5公里,它所毗邻的是许家寮村和放坡村,位于许家寮村西南、放坡村西北,东经°55′,北纬20°16′。

此港有较久的历史,清朝康熙年间,有苞西村人在外地当官,上报此港为苞西村人产业,扩辟港湾,征收港务费,故此港得名苞西港,并一直沿用至今。

现港长约米,宽米,水深2米,面积0.19平方公里。“港门”外有珊瑚礁,可停泊吨的船只。内港底层为平坦泥沙,能停泊60吨位船只;港汉弯弯曲曲,伸入陆地,连接徐闻盐场苞西工区、徐闻盐场场部。港汊岸边,不少地段建成码头状堤岸,可当码头使用。港内可避台风。

港区附近盛产海盐。附近海中,出产马鲛、鲍鱼、宝刀鱼、海鲶等海产品。此港陆路交通方便,有公路通往徐闻盐场场部,并通汽车。

许家港历史悠久的渔盐运港

位于西连镇许家村北面,金土村南面,东经°52′—°5′,北纬20°2—20°24。此港历史悠久。清朝乾隆年间,许家村和金土村打官司争夺港口所有权,结果许家村人打赢官司,此港就取名许家港,沿用至今。

此港“港门”朝西,人口处为沙砾滩底,内港为沙质黏土底,较平坦。港长1米,宽米,面积1.66平方公里,涨潮时水面面积达2.平方公里,水深1.5-2.2米,能同时停泊50吨位以下船只数十只。

此港避风锚地好,常有船只停泊。港旁辟有盐田,岸边有徐闻盐场许家加工区和金土集体盐场。港湾出产沙虫。进出港湾的船只大多数为渔船,出港的货物主要有海盐等。

三塘港历史久港

位于五里乡南端的三塘村前面,东经°10′,北纬20°14′,北距县城1公里,港东南面有三塘角,西靠西担仔。

此港历史也甚悠久。据传,明朝末年,居住在曲界镇高坡村的村民想搬到沿海地方居住,遂派出一个村民欲寻找一块土质好、前有海湾、后有丘墩、中间有池塘的地方。村民来到海安,朝南山方向沿海岸边前进。一路上遇上数口天然池塘,到了现三塘村址,遇上的池塘为第三口。这地方甚合村民的心意。后来,一些村民搬到这里定居,因在此地发现的池塘为第三口,遂取名三塘村,村前面的港湾也因村得名为三塘港。

该港长约米,内港宽米,涨潮时港门水深达10米左右,港底为泥沙。年至年间,先后建防波堤一条及长米宽5米高2.5米的码头一座。港内可停泊50吨位以下的船只50只,历来为渔船停泊抛锚之地。因从此港上岸的海货较多,此地设有水产站。此地交通方便,有公路直通县城。

放坡港食盐启运、大军启渡港

又名鹅房港。位于角尾乡政府驻地西南偏西,傍放坡村而得名。东经°54′,北纬20°15′,长米,宽米,面积0.2平方公里,涨潮时水深.5-6米。

该港西临北部湾,东为徐闻盐场包西工区,是历史上食盐的启运港。港西有珊瑚礁。附近海域产赤鱼、海参、海马、珍珠、鲍鱼。有珍珠养殖场。年解放海南岛时,首批大军在此启渡。

博赊港古渔、货运和解放海南启渡港

位于徐闻县境南部、龙塘圩东南,以依傍博赊村得名。长约2米,宽约米,涨潮时水深8米,退潮时不足1米。西北有溪水注入,港口朝南,港门多礁石,水道狭窄。是古渔港和货运港,也是解放海南启渡港。近年由于泥沙淤塞,港口日益窄浅,货运作用不大。附近海域产黄花鱼、马皱、九节虾、海马。有公路接龙东公路。

包罗湾港装运盐场之港

位于角尾乡放坡村东面,港湾西面是徐闻盐场灯楼工区盐田,西南面是灯楼角。原为海湾,常有渔船停泊。

70年代后期,为装运盐,徐闻盐场投资建码头一座。涨潮时,80吨位船只可停泊。陆上有大道直达码头。港湾附近有海石花,出产鲍鱼、宝刀鱼等海产品。

迈陈港省最大国营珍珠场

位于徐闻县西部、迈陈镇北面,以傍迈陈圩得名。东经°59′,北纬20°2′,距迈陈镇约2公里。长6米,宽米,深0.7-.米。底为泥滩。

港内有北海、滚井、刘园、泉水等海湾。刮台风时船只可进港避风。广东省最大的国营珍珠场——徐闻珍珠场曾设于此。徐西公路经港南穿过。

白沙港县内重要渔港

又名白沙湾,位于海安圩之东,以傍白沙埠得名。北纬20°16′,东经°16′,呈半月形,长米,宽米,面积1.41平方公里,涨潮时水深近米,20吨位以下船只能进出,东有排尾角、西有红坎岭作屏障,但防风条件较差。是县内重要渔港。港内的白沙埠始建于清顺治间。产黄花鱼、马皱、西刀、白鳍、大虾、海马。

三墩港旅游胜地

位于县南、五里乡西南端,由三个不等距离的小墩(小岛)环抱而成,故名三墩港。长2米,宽米,面积0.9平方公里。东南有一墩、二墩,西面有三墩,均作为屏障。港池宽敞,底为泥沙。有两个港门,东南门水浅,西门水深。涨潮时吨位以下的船只可以进出。建国后,在港东南植红树林,起到防风制浪作用。现已开辟为旅游胜观光地。附近海域产白鲳、对虾、鲨鱼、鲍鱼。

海珠港避风良港

又名海港,位于城南乡政府驻地西南,距县城15公里,东经°16′,北纬20°16′,长米,宽50米,传说由古人在港中采贝拾得珍珠而得名,现可停泊10吨位以下的船只多只,能抗避12级以下台风。

北腊港寒冬腊月避风良港

又名北港,原为渔埠。位于龙塘圩东北,六花沟港西南。北纬20°20′,东经°26′,内港水深-5米,港门较浅,涨潮时40吨位以下木船可出入。是寒冬腊月船只避风之良港,故名。

谭鳌港

又名白宫港、白宫埠,位于角尾乡谭鳌村前,东经°56′,北纬20°17′,长米,宽米,涨潮时水深4米,面积0.平方公里,能停泊80吨位船只多只。

挖仔港

因傍禄尾村又名禄尾港,后北段泥沙淤积变良田,只剩挖仔村而改今名。位于徐闻县东部、前山圩东南面,北纬20°24′,东经°29′,港长1米,最宽处50米,面积0.08平方公里,内港水较深,港门有沙滩,水较浅。

金鸡港

又名渔港,东倚和安圩,东经°22′,北纬20°8′,港湾长2米,宽00米,面积0.81平方公里,涨潮时水深米。

马草港

位于新寮圩西北,南傍马草港村,东与渡仔港相连,东经°24′,北纬20°40′,长2米,宽米,水深达6米,面积0.56平方公里。

四塘港

位于五里乡南端,傍四塘村,东经°18′,北纬20°14′,长米,宽米,水深1.6-2米,建有码头一座及防波堤一条。

三座港

位于海安圩之东面,北纬20°16′,东经°14′,长米,宽米,面积0.75平方公里,港内水深2米左右,港门外水深-4米。

南岭港

位于角尾乡政府驻地南面,傍南岭村,东经°57′,北纬20°15′,长米,宽00米,面积0.21平方公里。

陈公港

又名陈军港,位于下洋圩东北偏北,北纬20°1′,东经°0′,口朝南,长50米,宽75米,水深2米。

北海港

位于迈陈镇北海村南面,建有码头一座。

北门港

又名北港、放港,位于锦和圩之北,前面有记述。

大村港

又名西坡港、金沟港,位于锦和圩东面。

后海下港

又名下港仔下港,位于新寮圩之北。

笃头港

又名铺仔港,位于和安圩东南。

庵下港

又名安(暗)下港,位于下洋圩东北面。

赤草港

又名赤草,位于龙塘圩之东。

二塘港

位于五里乡政府驻地东南面。

鲤鱼港

位于五里乡政府驻地之西。

北莉港

又名北莉埠,位于和安圩北面。

南湾港

又名南湾前,位于新寮圩西北面。

肖家港

位于西连圩西南偏西。

下洋港

位于锦和圩之东。

割口港

位于和安圩之北。

渡仔港

位于和安圩东北。

中间港

位于新寮圩之南。

长坡港

位于锦和圩之北。

东澜港

位于锦和圩之北。

东场港

位于迈陈镇之西。

下港

位于下洋圩东面。

盐井港

位于前山圩之南。

结束语:

这些大小不一的港口,散布徐闻县沿海口岸,在历史长河上演泽着一段段传奇。在军事方面,不管古代还是近代,不可小觑;在交通运输中,是通往某些地区的必经之地、重要纽带;从渔业捕捞上又是良好天然避风港,补给、交易等重要地为;从旅游观光、历史考究角度来看,在徐闻也是起着举足轻重作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yinhuaa.com/jyhjz/11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