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十套的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上,曾专题报道过中医史上两大支柱的作者吴鞠通,17年磨一剑,完成中医著作《温病条辨》。

这名中医巨匠吴鞠通(--),也是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他是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于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他对于理论的发挥和留下的诸多方剂,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01酷爱菊花的吴鞠通,

吴鞠通,名瑭,淮安市人,生于清乾隆二十三年(年),卒于道光一十六年(年)。吴鞠通出生于淮安市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河下古镇一个书香门第。父吴守让,字逊夫,乾隆辛巳(年)秀才(《淮山肄雅录》)。

节花是菊花的另一个古名,古诗中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也称菊花“百草摧时始见花”,吴鞠通的“鞠”和古文中的“菊”是相通的,据说吴鞠通生前非常喜欢菊花。

吴鞠通一生悬壶,自26岁离淮后,主要在京城行医,晚年又云游大江南北,虽曾几度回淮,与淮阴名士丁晏、潘德舆、孔继嵘、名医杨福堂为至交好友。

吴鞠通一生以济世救人为已任,他认为无论做人和行医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要问心无愧,所以他一生无论所住何处,都将主堂屋命名为“问心堂”。

02吴鞠通弃文从医源于父亲

青年时的吴鞠通攻科举习儒,后来之所以要弃文从医是因为他的父亲得了温病,在他19岁时父亲病故,他认为没有遇到良医,不然父亲就不会去世。

他痛恨自己不懂医术,于是决定放弃科举。于是弃儒学医。后被选副贡入京,参与《四库全书》医书部分的抄写检校工作,读了吴又可《温疫论》深受启发,又研读晋唐以降各家学说,收益不浅,于医学知识大有长进。

乾隆五十八年(年)京都大疫流行,不少病人因治疗不当而死亡,吴鞠通利用叶天士之法奋力抢救,抢救了数十病人,名声大振。

吴鞠通当时学医未成,深感锥心疾首,他的境遇竟与汉代张仲景感于宗族数百人死于伤寒而奋力钻研极其相似。吴鞠通发奋读书,精究医术,终成温病大家,是温病学派的最高成就。

03吴鞠通的主要贡献

吴鞠通著有《温病条辩》、《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三部医书。通晓温病,以擅治急性发热性疾病闻名于世。

对内科杂病、妇科、儿科、针灸以及心理疗法等也颇有造诣。和汉张仲景比肩而立,并为我国中医药学史上的两大柱石,故有“伤寒宗仲景,温病有鞠通”之说。张仲景是中医学的泰斗,吴鞠通乃温病学的巨匠。“两相羽翼”。

在划分中医“四大经典”的时候,有一种划法,就是将吴氏的《温病条辨》与汉代的《黄帝内经》、《伤寒论》和《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中医必读的“四大经典”

吴鞠通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在《温病条辨》当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实用方剂,象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等,都是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方剂。现在临床上使用的方子,《温病条辨》方占十之八九。

年那场可怕的“非典”疫情,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对疫情的控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秉超悟之哲,怀救世之心”是道光帝师、宰相汪廷珍为吴鞠通所写,高度评价了他的人品和才智。

04家乡有个吴鞠通中医馆

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河下古镇,有个吴鞠通中医馆。这里是具有“养眼、养心、养性、养生”浓郁的中医文化特色馆,目前已被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首批“中医文化教育示范基地”。

中医馆分为“问心堂”、“荟英堂”、“医萃馆”和“后花园”。“问心堂”里有接诊室和休息室。

“问心堂”中间的画像就是清代著名大医学家吴鞠通,画像旁边悬挂的对联是他的好友名土翰林顾纯所赠,高度评价吴鞠通的医术,左边墙上是吴鞠通的好友朱士彦在吴鞠通去世后为他写的《吴鞠通传》。朱士彦是清嘉庆年间的探花,宝应人,当过工、吏、兵三个部的尚书。

右边墙上悬挂的是记载吴鞠通一生重要活动的年表。两边墙上8张连环画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吴鞠通的生平事迹。

“荟英堂”,这里是介绍山阳医派的专题展馆,在江苏有“南孟河,北山阳”之称,南孟河是指常州的武进,淮安原名山阳县,在民国初年因与陕西的一个地方重名,改名为淮安。

“医萃馆”主要是中医科普知识的介绍。

“后花园”,与其说是后花园不如说是药圃园,里面种植的都是一些中草药,中医讲究就地取材。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中医巨匠吴鞠通,可来他的家乡江苏省淮安市,你会收获满满历史文化知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yinhuaa.com/jyhls/11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