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痤疮最好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210111/8578752.html

北白犀是目前世界上离灭绝最近的物种,因为在当下世界范围内,只有两头成年雌性北白犀还活着,而没有雄性,就意味着它们无法再次繁殖,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功能性灭绝。等到这两头北白犀再死亡后,如果不出意外,北白犀就只有灭绝一条路了。那么,北白犀是如何一步步地走到今天的呢?对于这种岌岌可危的物种,为何不用克隆技术来拯救它们呢?带着这几个疑问,猎奇君来给大家解答一下。

北白犀的灭绝之路

犀牛是现存陆地上体型第二大的哺乳动物,现存的犀牛一共有5种,其中白犀更是第二大的犀牛,仅次于印度犀。白犀是非洲独有的一种犀牛,它们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南部以及东部,由于白犀牛被地理隔离(被分割开约公里),所以这南、北两个地区的白犀牛各自演化,成为了不同的亚种,它们就是南白犀和北白犀。

早在20世纪初,北白犀是非洲最常见的犀牛之一,而它南部的“兄弟”南白犀就不好过了,由于人为的猎杀,它们被认为在19世纪末就已经灭绝了。不过好在经过科学家们的搜寻在19世纪末又在南非找了一个南白犀的野生种群,通过保护和人工繁育,它们的数量开始递增,到了21世纪初,由原本的不足头发展成为超过1.1万头的南犀牛“大军”。

但是,少了南白犀,偷猎的人并没有少,所以他们在20世纪初将目标放在了北白犀上,就这样仅仅在半个世纪内,原本拥有上万数量的北白犀到了80年代就剩下了约35头。此时北白犀成为了濒危物种。

虽然剩下的北白犀被放入了保护区内有了一定的安全保障,但是无孔不入的偷猎者还是在不断地找机会。就这样到了年,北白犀的数量仅剩下了8头。

此时,北白犀又受到了严密的监控,偷猎现象几乎是禁止了,再加上几年的繁殖,到了3年,它们的数量再次达到了30头。数量刚刚回暖后,偷猎者的魔爪又来了,就在这一年,又有6头北白犀被偷猎。随着偷猎者的猖獗,北白犀这次没有再“站起来”,到了5年,世界范围内一共找到了5头野生北白犀,为了更好地保护它们,刚果决定将它们转移到保护更加严密的肯尼亚保护区,但是在转移中,5头北白犀均意外死亡。至此,北白犀彻底野外灭绝。

不过,好在北白犀当时只是野外灭绝,在人工饲养下,还有8头的北白犀,所以,许多专家建议通过这仅存的北白犀繁殖野生种群。但是,由于北白犀体型庞大,野性十足,所以人工授精非常的难,就这样到了年,大部分的北白犀相继的死亡,只剩下了3头,它们分别是一头成年雄性苏丹和两头雌性纳金和法图。

原本一雄二雌,而且都是成年个体,它们繁殖也是有希望的,但是作为一种寿命平均在50岁的动物,当时的苏丹已经44岁高龄了,已经过了繁殖的年龄了,所以,在之后的人工繁殖中,苏丹也没有留下一儿半女。

3年后,这就是年,苏丹“寿终正寝”,至此,地球上就剩下了两头雌性北白犀,而北白犀也因为没有可以参与繁殖的雄性个体,被宣布功能性灭绝。(下图为当时被四名军人荷枪实弹24小时贴身保护且为了防止偷猎无奈锯掉了犀角的苏丹)

为何不用克隆技术拯救北白犀?

克隆是通过生物技术利用无性繁殖产生与原个体拥有完全相同基因组后代的过程,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克隆理解成复制。在科学界,关于克隆,最有名的当属“克隆羊多莉”了。既然有了克隆成功的先例,科学家们为何不用这个方式来拯救北白犀呢?有两个主要的原因:

01基因多样性。保护和拯救一个物种,并不是让它有存活的个体就行了,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那就是保持它们的基因库,而且让它们的基因库尽可能的多样化。而克隆其实就是复制,我们拿苏丹来说,即使克隆成功,它身体里的基因也是与苏丹完全相同的,它能够产生的后代是有限的,而且基因也是非常接近的。这样到最后还是它的“子孙”们在近亲繁殖,最终也会因为近交衰退而失败,毕竟当时全世界就只有3头北白犀了,如果是从北白犀数量还比较多时,采取克隆,这样或许能够拯救它们。(下图为克隆羊的产生过程)

02克隆的缺陷。虽然科学家们已经克隆出了活体,比如多莉、猕猴、猪等等,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克隆技术依然是不成熟的,我们以克隆羊多莉为例,虽然它成功的被复制出来了。但是,克隆体出现后的年龄很可能是从母体的年龄开始算的,因为克隆羊多莉在6岁时就患上了羊平均12岁才会患上的“老年病”,最终不得已被安乐死的。同样的,如果克隆了苏丹,“新苏丹”可能也是一位年老的北白犀,它的繁殖能力依然像“母体”一样,所以目前克隆技术的不成熟,也让克隆北白犀成为了想象。

因此,如果一种动物数量还多的话,肯定不会启动克隆项目,毕竟克隆是一项耗时久、高难度的项目。当动物的数量足够少时,它们的基因多样性已经降到了最低,即使复制,也不会产生新的基因,所以这种项目也是没有必要的。最后,即便不考虑上面的因素,仅仅是目前克隆技术的不成熟,也让克隆拯救濒危物种无法实现。

说到这里,有的小伙伴肯定会问:南白犀和北白犀是不同的亚种,为何不用南白犀来拯救北白犀?当然,从表面上看,南、北白犀是同一物种,而且南白犀还有上万头,其基因库多样性也足够,让仅剩的北白犀与南白犀繁殖,必然能产生后代(同物种没有生殖隔离)。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制约了这个设想的可行性:基因。

如果让仅剩的两头北白犀与南白犀繁殖,那么后果只有一个: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北白犀的基因会越来越少。在这里举一个例子,目前除了非洲,其他大洲上的人类都有少量的尼人基因,这就是我们祖先同化尼人的表现,当尼人数量降低后,被数量众多的、我们的祖先接纳,他们的基因必然会在后代中越来越少,这显然不是在保护一个物种,而是在消灭一个物种。

总结

人们总是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但是这种珍惜往往是徒劳的,因为物种是基因多样性的产物,一旦一个物种数量降低到极致,它们的基因多样性也就随之消失,此时,即使有大量的后代,它们也只能生活在人工饲养下,无法再次成为野生动物,而且随着代数的增加,近亲繁殖的隐患越来越多,它们最终也只有死路一条。

北白犀也是如此,在一些利欲熏心的人的猎杀下,它们从上万到几千再到几十,最终到了3头,此时,再想什么解救的方法对于这种繁殖能力较弱(平均2年一代)的动物来说,基本上也是于事无补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yinhuaa.com/jyhsz/11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