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百度竞价招聘求职微信群 http://nvrenjkw.com/nxzx/4116.html

世界上最后一只雄性北方白犀牛“苏丹”因健康状况明显恶化,在肯尼亚奥尔佩杰塔野生动物保护区接受“安乐死”,留下最后2只雌性北方白犀牛:女儿纳金和外孙女法图。尽管专家在“苏丹”死后取下部分遗传物质,希望通过先进技术利用南方白犀牛作为代理孕母,进而达到复育目的。但理论上来说,这一物种的灭绝已经进入倒计时。

目前全世界仅存5种犀牛:黑犀牛、白犀牛(分为南方亚种和北方亚种)、印度犀牛、苏门答腊犀牛、爪哇犀牛,除南方白犀牛亚种外,其他犀牛种类都处在濒临灭绝的边缘,尤以爪哇犀牛数量最少(50多头)。这些漫游在非洲(黑、白犀牛)和亚洲的犀牛不仅面临原生栖息地的破坏,还得时刻提防偷猎者们的行动——这一切都是源于人们,尤其是亚洲买家(越南、中国)对犀牛角的巨大需求。

在中国,人们对犀角神奇药效和灵犀(一种称为“通天犀”的犀角,据说能出气通天)的文化演绎,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国大地上也曾出现过犀牛的身影,只是随着环境变迁,在人们无节制捕杀下,中国犀牛数量越来越少,18世纪末19世纪初成为濒临灭绝的物种,20世纪中期在云南地区灭绝。到最后,中国犀牛只能以文物、成语、诗词、地名等方式存在于历史记忆中,留下一声叹息。

现存的印度犀牛(大独角犀)、爪哇犀牛(小独角犀)、苏门答腊犀牛(双角犀,体型比独角犀小)都曾在中国留下足迹,中国犀牛,即是对历史上生存于此的三种野生犀牛种群的统称。犀牛和大象一样,喜好温暖湿润的气候,三千多年前的安阳一带,气候宜人,“草木畅茂”,有沼泽、湖泊,大片的原始深林,茂盛的植被,简直是大型食草动物的天堂。黄河中下游、长江流域、青藏高原东缘、贵州高原北缘、鄂西南山地、湘西山地以及湘中、湘南等地均有野犀活动。

犀牛皮:厄运之端

现存的印度犀牛(大独角犀)、爪哇犀牛(小独角犀)、苏门答腊犀牛(双角犀,体型比独角犀小)都曾在中国留下足迹,中国犀牛,即是对历史上生存于此的三种野生犀牛种群的统称。犀牛和大象一样,喜好温暖湿润的气候,三千多年前的安阳一带,气候宜人,“草木畅茂”,有沼泽、湖泊,大片的原始深林,茂盛的植被,简直是大型食草动物的天堂。黄河中下游、长江流域、青藏高原东缘、贵州高原北缘、鄂西南山地、湘西山地以及湘中、湘南等地均有野犀活动。

小臣艅犀尊,商代晚期,青铜器,器高24.5厘米,山东寿张梁山出土,现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此器真实刻画了苏门答腊双角犀的形象

当时在安阳一带及以南的太行山东南麓,遇见一只野犀的概率比野象还要大。这导致猎犀活动的频繁,甲骨文中屡有记载,数量几只到十几只不等。在一次破坏性的捕猎活动(“焚林而猎”)中,殷王意外捕获犀牛71头,被记录在卜辞中。殷墟曾出土一个大兽头骨,上刻辞:“于倞田口口获白兕。”经著名文字学家唐兰考证,甲骨文中的兕就是犀牛,此头骨即为犀牛遗骨。

殷周时代,捕获一头巨犀的象征意义要远远大于其食用价值,这是君王炫耀武力和权力的最佳时刻。国家博物馆藏商代“宰丰骨匕”刻辞上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商王帝乙(或帝辛)六年五月壬午日,王在狩猎活动中捕获一只犀牛,因宰丰有功便赏赐给他,并将此记录在由犀牛骨做成的“匕”上。对受赏者而言,这自然是不小的荣誉。

类似的赏赐也发生在小臣艅身上,商末帝辛(即纣王)十五年,商王伐夷方而归,在夔京巡视期间,将夔贝赏赐给艅,艅将其记录在犀牛状的青铜器“小臣艅犀尊”(现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腹内,以示纪念。从功能上看,这是一件盛酒器,只是在以各种动物为造型的尊中,为何艅偏偏选择犀牛,且是一头体态较小的苏门答腊双角犀牛?这可能与苏门答腊双角犀牛频繁出现,但不易得有关。而用珍贵的犀角做成饮酒杯(兕觥,容五升),既是身份的象征,又寄予人们对万寿无疆的期望(“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犀牛皮坚甲厚,铁甲兴盛之前,由厚实犀牛皮打造的犀甲一度是春秋战国武士艳羡的装备,成书于战国晚期的《考工记》详细记载了犀甲缝制及品质检验方法。据《考工记》介绍,这一时期出现了专事制作犀甲的工匠——“函人”,由他们制成的犀甲寿命至少在百年以上,虽然不免夸张,也是基于经久耐用的事实。

绘画,捕杀犀牛的东周武士。铁甲兴盛之前,由厚实犀牛皮打造的犀甲一度是春秋战国武士艳羡的装备,当战争越来越频繁,各国犀甲产量越来越多,庞大的需求致使犀牛数量在我国特别是北方大幅度减少

不过当战争越来越频繁,各国犀甲产量越来越多,庞大的需求致使犀牛数量(本来生育率就低)在我国特别是北方大幅度减少,有些地区甚至出现犯人犯死罪,可以犀甲赎回的现象。犀牛皮实在缺乏,“亦杂用牛皮”,美其名为犀甲。在“犀兕麋鹿满之”的楚国云梦泽猎区,“操吴戈兮被犀甲”被视为理想的战斗装备,《越语》称:“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足见南方各国犀甲产量之大,人们对犀牛长期的滥捕滥杀,给犀牛带来了生存史上的第一次厄运。

犀角:解药还是毒药?

即便犀甲被铁甲所取代,其悲惨境遇并没有得到多大转机。自然环境的变迁及人为(不计后果)对中原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野生动物们不得不进行大迁徙。有学者统计,犀牛在中国分布北界,大约每年左右向南消退千米,春秋时期还广泛分布于大半个中国,到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时期,关中和中原一带已经没有犀牛了。王莽辅政期间,为了炫耀“威德”,不得不以重金动员南海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腊姆)万里将活犀牛运到长安来。其时,印度、爪哇、越南一带的犀牛、犀角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被视作中外友好往来的象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yinhuaa.com/jyhfb/11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