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青生活
二十三民兵训练 每年的冬季,生产队根据公社武装部的安排,要抽出基干民兵进行集训,内容包括射击、投弹、卧倒、匍匐等训练,知青是当时集训中的主力军。 知青也最乐意参加此时的训练了,每年的这个季节,全大队的18名知青集中在了一起,好不开心热闹。训练的场地每次都是安排在我们一队,在冬季闲置的土地,训练的枪支是“79”步枪和“半自动”步枪。 训练开始前,大队的民兵连长“贾虎岩”(转业军人),给大家认真讲解““射击、投弹、卧倒、匍匐”等动作要领,并且亲自演示给大家。民兵开始活动时,连长“贾虎岩”经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引得大家一片笑声。 训练开始,三人一组,靶场设在生产队的半坡上,用土堆起土台,标靶距离射击点为米左右,然后开始对定靶进行单发射击,每打完三发子弹,报靶人报一次靶。按照三人一组,三个靶按人头分1,2,3号靶,按照射击要领,卧倒,出抢,拉开枪栓,向弹仓内压入三发子弹。接着瞄准,一连串动作一气呵成,等待射击命令。 指挥员手摇着小红旗,嘴上含着口哨,随着“嘟嘟嘟”的哨声响起,屏住呼吸,扳动扳击,子弹飞出弹堂。接着是对面靶盘处的人员报靶。我可能射击要领掌握得不好,经常有脱靶,而同组的“师宝凤”“郭利萍”两位知青总是冒尖,摘掉头牌,靶靶都在8至10环之间,被我们戏称“射击手”,两人后来还代表大队民兵连去公社参加比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十四学校 一个偶然的机会,知青组的“薛世平”同学有幸被大队推荐,当了一名民办老师,那时,当上民办老师,犹如“天上掉馅饼”的感觉,每月有“8元”的生活补助,生产队还给记“9分”的工分,确实令人羡慕。且在当时农村缺少师资教育的状况下,教师这个神圣的岗位,受到当地人的尊敬和爱戴,无论年长的,年幼的,对老师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由于知青组有了老师,因此,我们对生产队的学校和孩子们的家境也有了些了解。 学校的教室(1、2、3年级)和我们知青组居住的房子相连,一墙之隔,(4、5年级)的教室是由一座庙改建而成。学挍的教室没有吊顶棚,露着黑黑的房柁,椽子,两个不太大的窗户糊着白色的窗纸。因为生产队当时还未通电,教室的采光效果比较差。教室里不同时期的课桌凳子都已很破旧,高低不等地摆在一起,坑洼不平的地面使桌凳总是摆放不稳。那时,由于缺资金、少教师,生产队的学校实行“复式教学”,就是几个年级的学生坐在一间教室内,由同一位老师分时段给不同的年级授课。 太白县属于贫困山区,学生们的文具异常简单,就是两只铅笔和一块橡皮,偶尔有个学生拥有文具盒这种奢侈品,书包也大多是家里大人用衣裤和废布料裁剪制成。太白的冬天极其寒冷,冬季是孩子们最难熬的季节,坐在四处漏风、密封不严的教室,犹如待在冰窖。好在县教育局每年冬季会给学校和老师分别发给取暖费,帮助学校和孩子们渡过寒冷的冬季。因此,每到冬季来临,学校的两位老师就会带着高年级的学生,每人背上背篓,带上干粮,到远离我们生产队的“柴胡山”队去买木炭。路途遥远,山高路险,烧炭的地点设在海拔近米高的山顶上,相传为药王“孙思邈”在大白山的隐居研修之地,山顶有观音庙、药王石锅、药王洞、药王台等,也是登太白山的重要历史古道之一。早上出发,傍晚归来,每人的背篓里装着满满的木炭,满载而归。虽然路途遥远,山路崎岖,但每年买炭背炭这天,也是孩子们最快乐的一天。 教室的取暖设施是自己制作的炭火盆,放在教室的中间,以提高教室的环境温度,遇到极其寒冷的天气,老师会带着学生蹦跳一会儿。那时,由于贫困,村里有几户人家的孩子,都穿着空心棉袄、棉裤,棉衣从不拆洗,穿到一槽烂,有的孩子从不穿袜子,趿拉着一双烂棉鞋,露着脚后跟,还有的孩子手背上布满了冻伤的裂痕,看了叫人心痛。但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孩子们那渴望求知的眼神,让人难以忘怀。记忆忧新的是两个居住在“刘家山”的兄妹俩,每天往返十几里山路,由于路途太远,自带些馍馍,无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都未能阻挡俩兄妹的上学之路。 我们生产队背靠一座大山,山后是太白县的龙窝公社。山上多种野生药材,每到收获的季节,为了勤工俭学,老师会带着学生上山挖、采药材(柴胡、金银花、车前草、蒲公英等),可别小看了这伙娃娃,如何挖药,如何采摘,说得头头是道,跟着这帮小学生,我们也认识了不少的药材。 由于学校的教室和知青屋只有一墙之隔,每当雨天或休息时,清晨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给这个偏辟寂静的小山村增添了无限生机,偶尔听到他们嫩嫩的醋溜普通话,也会引得我们哄堂大笑。偶而老乡也会来到教室门口处观望自己的孩子,欣赏着老师的黑板字。自从知青组有了老师,我们知青组也跟着沾光,当老师休假时,我们也会临时代几天课,体会下当老师的荣耀。 每到秋季,是山里野果收获的季节,山里的孩子特热情,特实在,孩子们会给他们老师拿来各种山货(核桃,柿子,毛栗,羊奶子等等),老师会把这些山果分给大家品尝。 三年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与“流沙崖”的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当年的学生如今也已成材,有的做了个体户(供了三个西安美院)大学生,有的就任“桃川小学”校长,还有的如今是“流沙崖”村的村支书兼村主任,还有的是治保主任等等。每次回队,村里的老乡和学生见到他们当年的“薛老师”,对他的尊敬和爱戴仍不减当年。(未完待续) 珠宝故事 讲述每一件珠宝背后的故事 记录每一段难以忘怀的回忆 珠宝故事 住心阁与您一同分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yinhuaa.com/jyhfb/4893.html
- 上一篇文章: 大暑暑气弥漫,对生活的爱持续升温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