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中晚期的时候,犀牛角开始越来越稀少,人们经常用“虬角”来取代“犀角”,清代的时候会把“虬角”雕刻之后做成一些小件,做成一些文玩小摆件,虬角主要是把海象牙给染成翡翠色,断面是脑状,但是密度比象牙大,有一定的手感,经过染制之后,再加上抛光打磨后,和翡翠的质感还是比较类似的,所以就经常冒充翡翠被做成印章等小物件。

现在文玩市场一贯的说法就是,只要染色了,就被判定为假货了,最早用虬角冒充翡翠的现象比较多,所以虬角可以说就是为了冒充而生的。到了清朝末期的时候因为没有把制作虬角的作假的工艺给流传下来,所以说,现在基本上制作虬角的手艺已经失传了。

现在的文玩市场上虽然也有虬角这种工艺品,但是和老的制作虬角的手艺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在虬角染色的时候要用什么样的染料,这些染料又是怎么样提取的,这个染料的配比又是怎么样的,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相关的记载了,已经制作不出一模一样的工艺了。清中期的时候,因为古人都比较喜欢犀牛角,所以犀角的数量越来越少,虬角就变成了犀角的替代品,作为手把件和摆件的居多,因为材质的原因,所以比较难雕刻,所以说就比较珍贵。

后来到了虬角流行的后期,因为翡翠的出现且数量十分少,毕竟当时翡翠的产量没有像现在这么多,翡翠大多数在缅甸地区和中国的海南地区还是比较流行的,内地特别稀少,后来人们发现把虬角染色之后,和翡翠十分相似,所以那时候虬角替代翡翠的时候就开始了。差不多到民国时期,虬角的工艺已经失传了,传承下来的虬角制品因为十分罕见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了。到了现在,就更加稀少了,虽然是染色的制品,但是制作的方法已经失传,很难和当时的工艺相媲美了,所以还是特别珍贵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yinhuaa.com/jyhfz/10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