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蚀病 http://m.39.net/pf/a_4342806.html

《史记》中记载,在滇池以西“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司马迁所说的滇越乘象国,就是生活在怒江和澜沧江中上游的一部分傣族先民建立的达兰王国。当时的汉朝内地人对她还不甚了解,见其国人与滇越人生活环境相仿,又多乘象,故有此称。公元前一世纪时,汉朝得知达兰国的国王名为“哀牢”,于是开始称该国为哀牢国。

哀牢国的主体民族就是今天的傣族。傣族起源于我国的云贵高原,后南下呈扇形广布于东南亚各地。傣族作为跨国民族,与现在的缅甸掸族、泰国主体民族泰族、老挝主体民族老族和印度东部的阿洪族同源,在历史上建立过许多国家。西汉初,哀牢地在滇国和昆明的西南方向,号称东西里,南北里,是一个包含众多属国的奴隶制大国。东晋《华阳国志》中记载:“孝武(汉武帝)时,度兰仓水(澜沧江),以取哀牢地,置嶲唐、不韦二县,哀牢转衰。”汉武帝于公元前年的这次进军,重创哀牢国。不过汉军就此止住了前进的步伐。直到东汉王朝建立起巩固的统治后,将西南夷所指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哀牢夷就在此列。

据《后汉书·哀牢传》的记载,公元51年,汉光武帝时,哀牢首领贤栗等,率族人户,计人,参诣汉越嶲郡太守,要求成为汉朝属民。光武帝封贤栗等为君长,收其民。公元69年,汉明帝时,地在今怒江以西的哀牢王柳貌,看到怒江以东的哀牢人在东汉王朝的治下,生活富足安宁,派他的儿子代表他,以全体国人举国附汉。其中包括哀牢国内的七十七个酋长首领,五万一千八百九十户,共计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人。这对当时全国人口才三千五百万左右的东汉王朝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汉明帝在其地设博南、哀牢二县,又从益州郡划出六县,合为永昌郡。从此,东汉在西南的疆域向西越过了怒江,到达今天的缅北地区,向南包括今天的西双版纳。

永昌郡的设立,大大提高了汉朝在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上的地位。永昌郡也成为汉朝、南亚各国和东南亚各国贸易的中心。今天云、贵、川各地东汉时期的墓葬和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域外奢侈品,如:象牙、犀角、琉璃、琥珀、水晶、翡翠、钻石等,证明了当时贸易的兴盛。在货物集散的同时,各国人员往来密集。《华阳国志》曾记载,永昌郡有闽、濮、鸠獠、骠越(缅甸古骠国)、裸濮、身毒之民,人种不一,语言繁杂,民俗各异。他们作为周边各国的工商业者,来到汉朝谋以生计,同时,也不自觉地为当时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些许贡献,抑或,他们于身后就长眠于永昌郡的青山绿水之间。

“旄牛徼外”白狼羌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元鼎六年,以为沈犂郡。至天汉四年,并蜀为西部,置两都尉;一居旄(máo)牛,主徼(jiào)外夷;一居青衣,主汉人。”《华阳国志·蜀志》中也有相同的记载。这一历史事件记述的是,汉武帝在莋地设沈犂郡后,由于西夷多为游牧民族,难以管理,遂于公元前年,在裁撤一部分官署和人员后,将沈犂郡合并到蜀郡,成为蜀郡的西部。仅保留两个都尉,一个治所在旄牛羌地,一个治所在青衣。本标题的“白狼羌”,就与旄牛都尉管理的“外夷”相关。

“徼”和北方的“塞”词义相近,在当时西南地区指的是以木栅或河为界,将边境内外的居民分开,也即西南边界。“徼外夷”指的就是汉朝西南边界之外的少数民族。旄牛和青衣二都尉所具备的管理职能,就是《后汉书》中所说的“主”。不过,旄牛都尉的“主”,是指代表汉朝政府与边境外的少数民族联系和交往,是一种外交职能;青衣都尉的“主”,才有行政管理之义。

汉朝所设青衣都尉的治所,现今学者们多认为在四川芦山;而设在旄牛羌地的治所,被考证在芦山以南百里之外、大渡河东北方向的四川汉源。所以本文中“旄牛徼外”,指的是大渡河以西连绵广阔的高原山地。这一地区,在东汉时期发生了两件大事。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有:“永平中(汉明帝公元58—75年),……自汶山以西,前世所不至,正朔所未加,白狼、槃木、唐菆等百余国,户百三十余万,口六百万以上,举种奉贡,称为臣仆。”又记:“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年),旄牛徼外白狼、楼薄蛮夷王唐缯等,遂率种人十七万口,归义内属。”从另外一些史料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白狼羌人为数众多,但较分散,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对白狼羌人所分布的地理范围,史料中并未给出答案。从这两次西夷大规模内附的情况来看,他们多达六百万以上的人口,实在让今人瞠目。要知道,现在全国藏族人口才六百四十多万,分布于西藏、青海、甘南、川西和川西北、滇西的二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那么这六百多万的“旄牛徼外”羌夷所居住的范围有多广呢?我们大概可以认为,东汉在接纳他们归附后,西南边境应该推进到了金沙江以西广大的青藏高原之上,可能包括了今天西藏和青海的很大一部分。

不过,故事还没有结束。白狼羌人在成为汉朝子民后,除了一部分人学会了在山谷地带农耕、浸染汉族礼俗外,并没有发生什么震动汉夷的历史事件,一切都很平静。但是,数百年后南下的白狼羌人,却在中南半岛上掀起了惊涛骇浪!

公元七世纪初,吐蕃崛起,东进打败白狼羌人。他们除了又有一部分人归服于吐蕃外,大部南下滇西洱海一带。在那里,白狼羌人受制于四处扩张的南诏。又过了约半个世纪后,南诏对外的频繁战争和当地复杂的民族关系,使白狼羌人再次南迁。他们进入了今天的缅甸,成为农耕民族,并从最初的十一个村庄开始,迅速强大起来。在公元十一世纪到十九世纪的八百年里,白狼羌人的后裔壮大为缅族,他们先后三次统一缅甸,建立了三个强盛王朝:蒲甘王朝、东吁王朝和贡榜王朝。这三个王朝都多次发动扩张战争,对中南半岛上其他各族各国的入侵不可计数,还曾经差点将暹罗(今泰国)灭亡,称霸一时。现在缅甸也是中南半岛上最大的国家,缅族是缅甸国内最大的民族,占全部人口的65%以上。

缅甸人知道他们祖先的历史,他们的白狼先民就脱胎于中国的封建王朝,因此缅族人称中国人为“胞波”,意为“兄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yinhuaa.com/jyhjz/11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