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发不剪,便需要用物品将其固定,于是,为了满足实用性及审美的双重需求,各种发饰应运而生。发饰属于服饰文化的一部分,服饰文化本就与等级制度、民族礼俗息息相关,头发既是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现,又被赋予了强烈的道德意义,因此发饰作为头部最显眼的装饰品,除了反映一个时代的审美意趣之外,更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风俗及伦理制度。一、先秦时期发型与发饰概览根据目前出土的实物资料和各种文献记载来看,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的发式主要有披发和辫发两种。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发式即为发髻。发髻是将头发挽束起来盘在头顶或垂在脑后的一种发式。这种发式起源于何时,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大多数的文献记载都倾向于认为它是传说中燧人氏时期的产物。总而言之其也起源于先秦时期,甚至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的发式变得更为多变,而发饰也悄然诞生了,现如今亦能找到不少与之相关的出土文物。发笄(jī)是先秦时期最为普遍、出土数量最多的发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材质多为骨、角、石、玉之类,后来又出现了铜笄、金银笄等。铜笄之名甚至也见于史籍。除了笄以外,先秦时期还出现了另一种发饰,也就是冠。考古资料所见先秦冠饰大致可分为三种,分别为頡、玉冠饰和雀屏冠饰,不过它们的出土实物却并不多。二、战国秦汉发饰的考古发现随着披发和辫发的习俗渐渐消失,束发挽髻成为男女发式的主流。不同于男性发髻皆结于头顶以便戴冠,女性的发髻种类繁多,名称也较为复杂。椎髻、垂云髻、堕马髻、九鬟仙髻、分髯髻、高髻等等,都是当中的典型。到了汉代,妇女流行的发髻还有瑶台髻、迎春髻、盘桓髻、百合髻、同心髻等。发髻花样如此繁多,不得不说与王朝统治者的喜好有莫大关系。至于发饰,战国秦汉时期主要的发饰有:簪、钗、步摇和华胜。其中以簪、钗最为普遍,且出土数量众多。发簪的最初用途,仅仅是绾束头发,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后来却与炫耀财富、以及彰显身份搭上了关系。除了骨、木、金、银、铜等材质外,玉簪、玳瑁簪和犀角簪颇受汉代贵族的喜爱。两汉时期又是发钗的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的发钗形制比较简陋,通常以金银铜丝为之,两端垂尖,于中部弯折合拢,形成平行的双股。这段时期的簪钗实物,虽然数量众多,但是形制较为简单,几乎没有任何装饰,材质也多为骨、角、铜、银等较为廉价易得的材料,与战国秦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尤其是汉代“事死如事生”的厚葬之风严重不符。或许是因为步摇的兴起,使人们对于簪、钗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yinhuaa.com/jyhzp/11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