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树,古称“瓮熟”。

明万历《重修通渭县志》中记载,其地为一瓮形山间小谷地,气候温和,农作物比相邻地区成熟要早,故名之“瓮熟”。境内有保存完整的古堡,战国秦长城穿村而过,照鉴着文树村深厚而古老的历史。

历史并未阻挡住时刻伴随乡亲们的贫困,时代却注定让文树村的历史改写。

年,卢彦龙当选文树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村委会3间破烂的土坯房支撑着文树村的门面,班子软弱涣散,村上没有主导产业,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匮乏。

彼时,文树村的贫困发生率为56%。

面对这样的被动局面,卢彦龙想让文树村有一个新的开始。他痛下决心改变这种现状。他知道,要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首要的任务便是建强党支部。他反复对村“两委”班子讲:要干,就干出个样子来;把工作干到人前面,不要让老百姓骂。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心有信念,行有力量。

他积极与帮扶单位衔接,申请资金,对村委会的办公场所进行修缮扩建,改造提升,同时修建村级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室,让村级阵地的面貌焕然一新。

欲筑其室者,必治其基。

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脱贫摘帽的主心骨和“领头雁”。卢彦龙和村“两委”把自己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乡亲们脱贫的事业上。他知道,发展产业是脱贫的根本。文树村“两委”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商量,确定了“党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

年,利用退耕还林政策项目,卢彦龙主导将陈山社的亩退耕还林区全面种植金银花,发展生态经济林。彼时,文树村的群众,从未听说过金银花,对金银花的生长习性和田间管理更是一无所知。一筐筐金银花苗木运到了规划区域内,但是很多乡亲作壁上观。陈山社社长刘江龙率先在自己的地块里开始种植。他一口气种了15亩,村民陈永东也跟着种了18亩,其他的村民也陆续开始栽植。

金银花在文树村的土地上落下了根。这亩的金银花,改写了文树村的历史。

为了更好的带动陈山社群众发展金银花产业,文树村党支部领办锦辉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20户贫困户,每年固定分红元。第二年,陈山社的金银花丰收了,刘江龙收入2.5万元,陈永东收入了3万多元,陈山社的其他群众也都尝到了金银花种植的甜头。

卢彦龙和村“两委”班子知道,要想让乡亲们通过金银花走上小康路,就要成片区大规模种植。根据榜罗镇党委政府“压实责任定地块,打破界限补短板,企业带动保面积”的产业发展思路,文树村决定进一步扩大金银花种植规模,打造两个金银花种植示范点,带动更多的乡亲种植金银花。

绘就蓝图容易,落实地块艰辛。

四月的春风吹裂了卢彦龙的嘴唇,他又用干裂的嘴唇挨家挨户动员乡亲们。很多乡亲们白天不在家,卢彦龙便带领着驻村干部和村干部晚上入户动员。他反复对乡亲们讲,只有发展金银花产业,才能脱贫的政策和道理。卢彦龙和村“两委”成员在田间路旁碰到乡亲们,总是见缝插针地讲政策,讲发展金银花产业的必要和重要性。驻村组长祁黎亮蹲守在示范点上,给群众宣讲政策,讲栽植技术,风吹日晒,脸上脱了一层皮。

功夫不负有心人。

三寸不烂之舌,唤醒了乡亲们脱贫的意识,也悄然改变着乡亲们的思想观念。70多岁的贫困户卢忠全耕家的地在示范点的区域内。他经历过挨饿年代,是小麦和土豆救了他们一家子的命,他对小麦和土豆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结。听说要改种金银花,他说什么也不愿意。文树村驻村干部、村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轮番上门,苦口婆心地劝导说服。卢忠全被感动了,在大家的帮助下,他种了12亩金银花,成了村上的种植大户。

文树村又成立了通渭县祥禾金银花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通渭县清凉沅公司合作,带动产业点上70多户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收购加工。

金银花在地里随风摇曳,种植户盯着苗木,心里期待着开花丰收的时候,在榜罗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一座金银花加工烘干车间悄然落成。这在文树村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由之前从来都没有听说过金银花,到现在花开遍地,户均5亩,人均收入多元,依托金银花产业,文树村的群众陆续脱贫。

如今,文树村的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了1.31%。

金银花开的时候,香气漫过古堡,飘过古老的战国秦长城,穿透“瓮熟”的历史记载,书写着文树村新的历史篇章。(撰稿:张虎强审核:王树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yinhuaa.com/jyhfb/4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