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说

入选时间:年,雕漆技艺被纳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特点:是老北京八大工艺门类“燕京八绝”之一。雕漆制品造型古朴、纹饰考究、色泽光润、形态典雅,并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点。

古诗有云:“工笔精刀摹美人,环姿燕色幻如真。晶莹髹漆千层罩,月里嫦娥羡几分。”这首诗描述的就是“燕京八绝”之一雕漆的制作技艺之精湛与成品的精美绝伦。

01雕漆的前世今生

作为中国传统民族艺术,雕漆艺术横跨千年,深受皇室贵族的推崇,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艺术内涵。与景泰蓝、玉雕、象牙雕刻齐名,被誉为京城工艺“四大名旦”之一。

雕漆工艺是从漆器发展而来的。据考古发掘证实,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树漆的国家。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已经出土了木胎涂漆碗。到唐代,古人开始在漆器上雕刻花纹。宋朝时,匠人们用金银做胎,在外面雕漆,不料却被后世砸毁雕漆,扒出金银,所以只有四五件宋代雕漆制品传到现代。到元代时,江南的能工巧匠把雕漆工艺发展成为一项成熟的工艺门类。

明嘉靖红地剔黄多层漆云鹤菱形盘

明朝永乐年间,琉球购买了一件雕漆制品,当做礼物进献给朱棣,朱棣看了龙心大悦,命人在果园厂(今西城区灵境胡同一带)设立作坊,专门制作雕漆器皿,供宫廷使用。雕漆成为一项宫廷技艺。然而,随着国力衰微,雕漆艺术经过一轮兴盛之后陷入低谷。

清朝康乾盛世时期,宫廷大量使用雕漆,大如屏风、几榻、桌椅,小如盘、盒、瓶、罐以及玩物之类,逐渐形成了雍容华贵、工细纤巧的艺术风格,促成了雕漆工艺的全面繁荣。作为一门宫廷艺术,雕漆的发展与国运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乾隆之后,雕漆又一次由盛转衰,到光绪一朝,雕漆技法几乎失传。直到清末民初,北京民间的能工巧匠才重新发明了雕漆工艺。

清乾隆剔红雕漆九龙腾云宝盒

清末民初,北京雕漆经历了短暂的兴盛,然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雕漆工艺短暂的春天被打断了。戏剧性的“三起三落”,雕漆工艺走到了现代。

年后,北京市召集分散在民间的继古斋雕漆传人建成北京雕漆生产合作社,年转为北京市雕漆工厂,成为北京雕漆工艺传承与发展的主要阵地。北京雕漆工艺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华夏南北雕漆技艺之大成,是中国髹漆工艺的优秀代表之一。

近年来,北京雕漆朝着“工艺美术日用化”的方向发展,陆续创作出一批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新产品,如台灯、餐盘、仪器盒、电子钟表壳、雕漆桌面、雕漆绣墩、雕漆衣箱、雕漆柜等。

02名副其实的“时间的艺术”

古语常说“百里千刀一两漆”,意思是要走里路,在漆树上割0刀,才能得到一两生漆。根据史载,传统漆器的制作上,必须经历制胎、水裱、推光、生漆调细等上百道工序。工艺以繁琐著称,从选料、塑胎、髹饰至成品,大的工序有二十几道,而制作和阴干也十分费时,故一器之成往往需要数月,成品还需要密闭在阴室里更长的时间。

雕漆雕漆,自然是以“雕”见长。雕漆技法多样,既有平雕,也有大量浮雕、镂空雕和立体圆雕等。由于漆层很厚,所以雕出的作品图案生动饱满,极为精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漆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殷秀云介绍,雕漆是名副其实的“时间的艺术”:“雕漆是从光漆开始,1毫米的漆需近20层,之后一刀一刀雕刻,一个作品,起码要一年多。”

根据色彩的不同,传统雕漆主要分为剔红、剔黑、剔彩、剔犀等几种。生漆原为乳白色,自然氧化后会逐渐变为棕黄色、黑色,若添加桐油和稳定的矿物颜料银朱后则调和成朱漆,所以红与黑成为漆器最主要的色彩。剔彩为红、黄、绿三色。剔犀则由红黑二色间层髹涂后再雕刻,因类似犀角纹路而得名。

剔红、剔黑、剔彩图案复杂细腻,有山水楼阁、人物故事、花鸟、吉祥图案等题材。纹饰常采用开光形式,即在某一形状的空间内饰以花纹,构图严谨。剔犀纹样则较简单,以回纹、云钩、剑环、卷草为主,古朴沉稳。

年,在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明永乐“剔红牡丹花卉大圆盒”以.37万元的高价成交,创造了当时中国漆器拍卖成交的最高纪录。

03北京雕漆化身“国礼”

莫言远赴瑞典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时,带去的“北京礼物”中的红色雕漆天球瓶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其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yinhuaa.com/jyhfb/11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