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middot麦哨阅读指导与
[原文] 金银花·麦哨 郑华蓉 门前的两株金银花开得肆意张扬,花香四溢,于是,沏一杯绿茶,再摘一朵金花一朵银花放入,花朵在杯中一上一下的漂浮,像极了古代侍女头上的金簪玉簪,风情万种。“快来看花,快来喝茶。”我叫着女儿。“还看花,还喝茶呢,一大堆作业在等我。”女儿愤愤然。这样的情境不止一次了。记得一次暮春的夜晚,繁星闪烁,田野上的油菜花开得恣肆,花香一浪一浪的滚滚而来,地上是一片朦胧的橙黄,橙黄之上还有乳白色的地气在袅袅上升,天上也是一轮黄月亮,整个春夜的田野是海市蜃楼的写意,我跑进室内拉女儿,希望她能感受这天地间的大美,没料到她不耐烦地嚷道:没看见我在赶作业吗,困得眼睛都快闭上了,还看月亮……我一时无言。 一日,女儿在家朗读《麦哨》:呜卟,呜卟,呜……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那欢快的哨声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玩累了,喊渴了,不知是谁一声招呼,大家采集起茅茅针来。那是一种和茅草差不多的野草,顶部的茅穗儿还裹在绿色的叶片里,显得鼓鼓的。剥开叶片,将茅穗儿连同茎轻轻抽出,把茎放进嘴里嚼嚼,吮吮,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读完了,女儿跑过来问:什么是麦哨呀?于是,我拉着女儿到了田野,麦子正在灌浆,似乎能听见灌浆时的汩汩声,这时的野荞结荚了。挑选饱满的荚,咬掉荚柄,小心地从一边剥开荚,去掉里头的豆子,豆荚就变成了哨子,抿在嘴里吹,呜卟,呜卟,呜……声音是那样的新鲜有生命力。我们脱了鞋子,赤脚走在田埂上,真的有一股地气钻入脚板心,痒痒的,凉凉的。我们吹着麦哨,跑着,那哨音融进了女儿的童年。从来没看见女儿这样开心过。是的,童年,不应只有书本,还应有各样的花草,还应有田野。 (选自楚天都市报) 阅读文学作品,除了要读懂题意,欣赏写作技巧之外,还要读到自己,读出问题,这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关键。所谓“读到‘自己’”,指的是通过阅读文本而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说穿了,就是我们常说的“把自己摆进去”。所谓“读出‘问题’”,就是发现问题,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自己不赞同的观点等等,是质疑、研究、批判(与作者对话)。按照这个要求,我们从文章中能够联想到自己哪些与之相似的情感和经历呢?这反映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此我们又有哪些疑问和深层的思索呢?期待着大家的回答! [文章品评] 寻找生活与学习的切点 ——《金银花·麦哨》赏析 赏花品茗,感受春夜田野里海市蜃楼般的写意,这该是多么赏心悦目的快意啊!然而,在大堆大堆的作业面前,女儿却少了这份惬意,多了一份愤然;少了一份童真,多了一份烦躁。直到“她”读完《麦哨》,跟着“我”来到田野,赤足走在田埂上,倾听麦子灌浆的汩汩声,吹着亲手做的豆荚哨子,才真正懂得什么是麦哨,才真正感受到哨音中蕴含的新鲜的生命活力,并将它融入她的童年,找到了她久违的快乐。于是,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我们肺腑,一股从未有过的快乐透过脚板涌上心头:童年,不应只有书本,还应有各样的花草,还应有田野。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来说,是生活决定了教育。从效力上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而真正的教育”。《金银花·麦哨》这篇饶有诗意的美文,正是通过对当下教育背景下女儿对金银花、春夜的田野美景以及麦哨的不同态度的对比,在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中,深刻的诠释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观,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的终生发展出发,创造条件,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两个世界的交汇,使他们在融入社会、融入生活的过程中学会去观察、思考、想象。从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日月星辰中,从春夏秋冬,从身边的景、事、物中,从回忆、想象和感受中,找到学习与生活的切点。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促进理解,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发兴趣、生成创意,使学生的情感真正得到体验,使生命的意义得以思考,科学的人生观得以树立,从而使教育的培养目标真正得到落实。 何其芳诗云:“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多么芬芳,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朋友们,冲破作业的羁绊,远离都市的喧嚣,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去主动享受生命带给我们的清鲜的空气、绿叶、花朵,欣赏生活和学习带给我们的快乐,找回人与自然共为一体的天性,征服和超越自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yinhuaa.com/jyhjz/8515.html
- 上一篇文章: 三伏养生吃3果3花3叶3豆喝5汤清热解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